生态文明:从理念走向实践创新

作者:文雯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1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生态文明第一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意义深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


  5年来,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引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理念: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对发展经济付出的巨大环境代价,面对逐渐复杂的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2008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开始与其他4项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自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同等重要日益成为共识,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统一起来。


  行动:环境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总结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而进行的一次重要理论与实践创新。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我们必须要探索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保新道路。


  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环境保护部和国家相关部委先后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其他有关部门也通过开展“两型社会”建设及低碳经济示范区、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等,探索不同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仅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就批准了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等两批共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一些地区也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2008年,福建省厦门市、贵州省贵阳市等城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给生态文明建设找到“落点”;2009年,贵阳市又通过了《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突出强调规划、环境保护的地位和作用;今年9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行动计划》,对推进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作了全面阐述。


  细数这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指标体系,几乎都是围绕环境保护展开的。“十一五”期间,各地政府通过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践中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0%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年来,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多措并举,我国实现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双削减:在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分别下降12.45%、14.29%。


  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十一五”期间,各地纷纷抓紧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5年来,先后有100多部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出台或实施,通过制定新法和修订现有法律,到2010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法律体系。


  在完善环保法律体系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还根据实际,大胆创新,探索环境保护新机制。作为生态文明试点地区的深圳市发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文件——《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和9个配套文件及80个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项目;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以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为契机,探索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成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态文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形成的文明形式。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航仪和方向标,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评判标准、目标方向、路径选择。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近年来,国民经济投入方面发生明显改变。工信部的《2010年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回落,2010年,高耗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1%(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占城镇投资比重比"十五"时期末下降5.8个百分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近年来新的投资热点。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投资计划中,安排了近6000亿元进行"绿色"投资,用于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技术改造、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领域。"十二五"规划更是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


  建设生态文明蕴藏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生态文明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突破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空间。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把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共识。


  实践证明,很多地方已经在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之间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十一五"期间,我国投入了25亿元改善太湖的五里湖环境,带来的土地增值可以产生50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既美化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又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广东省,资源节约、治污减排已经成为当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十一五"期间,以8.5%的能耗增速支撑了约12%的GDP增速,领先全国平均水平10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省不仅没有让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反而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增强了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指南和途径。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环境保护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保障、促进和优化作用。将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传导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能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什么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会提高到什么层次。没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原本是浙北的一个山区小县,如今不仅成为环境一流的生态县,更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实力县,连续3年财政增幅走在浙江前列,2009年财政收入增幅居全省榜首,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26元,高出浙江平均数1319元。

  安吉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走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不断巩固、深化、创新生态建设。安吉县通过大力实施经济开发区园区生态化改造,完成了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并启动了国家级试验示范区建设。目前笋竹、白茶、蚕桑、花卉苗木等4个万亩基地建设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安吉率先在全省组织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大力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通过努力,安吉县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打响了以"中国美丽乡村"为代表的生态综合品牌。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可用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的生活质量三大标准来检验衡量,归根到底反映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


  5年来,发展绿色经济,自觉加大对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绿色节能建筑、新能源、公共交通、清洁生产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实现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了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壮大,必然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凝结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国家地理2011十大奇异动物
    北京时间11月30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近日评选出了2011年…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