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文化生态概说(一)

作者:南文渊    文章来源:《西部开发与多民族文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25

    青藏高原由于其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被称之为“地球第三极”。这里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被破坏后很难恢复。藏族是青藏高原最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藏民族在高原生存发展中,珍惜爱护高原生态环境,创造了与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将此称之为藏族文化生态。本文对此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文章所引用的资料大多是作者在藏区生活30年中实地考察而得来的,同时也引用了有关文献资料。本文认为藏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在藏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的基础之上,通过积极挖掘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使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化建设的和谐。

一、对雪域高原的人文解说
    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人,藏族人将自己居住的这块土地早已神圣化了,他们认定高原是一块神圣宝地,将它命名为“神圣雪域”。这里的“圣地”、“宝地”,不是一般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文化概念,它取决于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目标与理想。“圣地”——不管它是高山,是湖泊;是险峻,还是平坦,赋予其神圣的依据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藏族文化中,青藏高原的高山成为神山,湖泊成为神湖,地下成为龙神领域,蓝大由天神主宰。整个青藏高原上,自然面貌与人文景观和谐地组合为一体,成为相互依存的完美整体,因而,青藏高原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

    在蒙藏高人大师眼里,青藏高原是一方高洁神圣之地。它地处地球最高点,巍巍高山直入蓝天,绵绵白云环绕雪峰,天神以山为阶梯,上下往返于天地间;它是地球东部众水发源地,高原之水将生命带向四方,孕育了包括东方汉地、南方印度及高原本地的文明生长;它是群山连绵横亘之地,每一山系都有神山矗立,神山净洁寂静,鸟兽众多,草木丰盛,而人烟稀少,故成为众神游历之地。藏族古籍中写道:

    “最初,世界为空寂无垠之体。后十方风起,形成大海,再后须弥山拔出海面,四周形成四大洲。南部有瞻部洲,其中心是雪地吐蕃,这是因为吐蕃地高、山多、积雪不化,而周围河水都源于此地,并由此向外流出。”
由于佛光渐照,众生皈佛,从此以后,雪域吐蕃便成神圣之地,藏族史籍中说:神圣藏区也称雪域之地,这是“观世音菩萨广行净化之土,是吉祥雪山环绕的地区”,“由于观世音菩萨掌管了整个雪域,使高处形成雪山,低地形成湖海”。

    所谓雪域之地,乃由于“雪山犹如水晶之宝塔,低湖犹如碧玉之曼遮(曼陀罗,有坛城、聚集之意)”。雪山尤指从冈底斯山到玛沁雪山的护佑藏区的八大雪峰,它们是:雅拉香波雪山、念青唐古拉雪山、玛沁雪山、交钦董热雪山、冈波拉杰雪山、肖拉纠波雪山,觉沃余嘉雪山和协伍喀热雪山,低湖乃指西藏山南地区的拉木措神湖、青海湖和东方诸海。在这诸多雄伟的雪山和美丽的湖水中,映现出种种神奇的迹象,有的显现五百罗汉,有的显现自然文字,有的如同菩萨形象,真是“山高地洁净,历神绕雪峰。”

    这就是藏传佛教大师对雪域藏区的看法,当我们聆听了他们的教诲后发现,将青藏高原藏族居住区域命名为“雪域吐蕃”“雪域西藏”、“神圣雪域”,这是藏族人对自己居住的这块高寒之地神圣化、纯洁化的称呼。他们珍爱自己的家园,借助佛光使之神圣。所谓雪域藏区乃是一种文化人类学上的概念。下面略举几例:

    首先值得称颂的就是闻名于世的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

    蒙古人称青海湖“柯柯淖儿”,藏族称为“措温波”,都是青蓝色湖的意思。佛教大师称颂青海湖道:“蓝似青色光芒,如日融太空碧苍苍;举目远眺周无边际,其深难测浩荡荡”。“青海湖浩淼广阔,其深莫测,犹如青青的蓝天,眩耀着人们的心意与目光……湖中心的海心山,称为玛哈德哇岛,莲花生曾授记:是龙王菩萨的居住地,众成就者静修之圣地。”

    青海湖中有诸多河水注入,湖边四周分布着药水泉、矿泉、温泉,潺潺溪流,青青草地,周边高山峡谷中是茂密森林。高山、草地、森林、花草以及悠然自得的各种鸟兽,把这块土地装扮得如天然乐园。

    在青海湖东南方向,祁连山南湟水南岸是著名的塔尔寺所在地区(今青海省湟中县、平安县),《塔尔寺志》称宗喀山的地势是:“天似八辐轮,地如八瓣莲。后山雄伟而秀丽,前山如麦积成堆;南面拉摩日山上,有自显莲花生像,西面高耸石崖上,有自显弥勒佛像;北面达日山之巅,有自显无量光佛像;南方三俱卢舍处,雪山耸峙而连绵。东南二俱卢舍处,乃是著名桑拉塘,北面群山峡谷中,湟水源远而流长。”

    位于黄河源头的青藏高原东部的果洛地区被藏族史籍称为果洛克松(即果洛三部)。它辖玛沁、玛多、甘德、达日、班玛、久治6县,总面积达7.6万平方公里。果洛北部的阿尼玛卿雪山是整个藏区四大神山之一。它的主峰高6282米,连绵400多公里;主峰及周围山峰全为冰雪覆盖,如水晶宝塔,法幢宝顶,光芒四射,兀然挺立。而山下则松柏苍苍。作为全藏区的神山,它历来受全藏人的崇敬。雪山主峰周围的大小山峰,都是阿尼玛卿山神的“亲属”,因而也成为神山。

    年保玉什则又叫果洛山,是果洛人共同崇拜的神山。它的主峰高达5340米,周围据说有360座山峰,360个湖,都是果洛山所属的诸神山与神湖。年保玉什则左侧是朗耶尕吾(白色神牛山),右侧加什达玛(红色神虎山),在四面八方都有其守护之神山。这两座山下,每天都有人来朝拜,也有人来绕山行走或绕山磕头。

    群山脚下,便是湖泊,大多湖泊也是牧民信仰崇敬的神湖,这里的鄂陵湖、扎陵湖、托索湖,以及西部的灿若群星称为星宿海的众多湖泊,都是果洛人崇敬的神湖。

    在西藏,自古以来藏族民间崇拜众多的神山神湖。民间宗教苯教通过一系列宗教仪式,使对神山神湖的崇拜成为永久的固定模式,而神山神湖则成为藏族文化的载体,成为藏族历史的缩影。藏北高原是笨教文化发源的地方,这儿大多为高寒草原,荒漠地带,佛教寺院比较少一些,但几乎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山。其中,有在全藏闻名的著名神山神湖。

    西藏著名的神山之一——念青唐古拉山,坐落在藏北高原的当雄草原。它的主峰海拔7100米,周围簇拥着众多山峰。自古以来被奉为西藏的保护神。佛教传入后,又将其看作佛教的护法神。人们认为这儿是一片光明之地,雄鹰高飞,百兽欢腾。在其山脚下,有一神湖叫纳木错,该湖面海拔为4718米,处于高山之巅.蒙古人称“腾格里湖”(天湖)。神湖与念青唐古拉神山是一种“夫妻关系”。每年到这儿朝拜的人都要磕长头转山转湖。

    “天上美丽仙境,人间当惹雍措。”藏北高原是内陆湖集中的地方,这片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70多个湖。这儿的当惹雍措是苯教信徒崇拜的神湖。转神湖则是各地苯教徒、佛教徒的共同活动。

    在阿里地区,著名的神山当数冈仁波切。它海拔高达6000多米,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作为神山,它被苯教徒看成世界轴心。不仅为各地藏族、蒙古人所崇拜,亦为印度教徒所崇拜。而与神山齐名的是山下的玛傍雍措湖与拉昂措湖。冈底斯山地区被认为是古代象雄所在地,这里是苯教文化的发源地。

    佛教传入藏区后,又将西藏地区佛教化,以佛的眼光看待诸地,赋予了佛教的神圣色彩。佛教史籍中对藏南地形有神圣化的描写:

    如桑珠则(即日喀则)。“桑珠则大地美若八瓣瑞莲,东边是莲花生大师曾以甘露流勾兑的年楚河,河水胜似伸展开来的白绸幔;南边拜恩和冬则地方的草坪好似翠玉曼遮,美不胜览,正中南堆山庄严雄伟;西边的山岳如帝释天的坐骑六牙大象躺卧,低头面对日喀宫,仿佛借以夸耀头顶的肉包;北边的雅鲁藏布江形同奔腾的苍龙,波涛澎湃声恰似苍龙高亢的吉祥颂。此外,桑珠则以罕有的妙善祥瑞使得山脉钟灵;后山宛若大象躺卧,东边桑噶山状若护国天王弹奏琵琶;北边背后的山体好似多闻天子左手抱猫鼬,猫鼬正对着桑则口吐珍宝;西边琼日山状如广目天王。同样,南面山岳增长天王;西南隅的山嘴朝上,好似大声吹奏乐器”。

    19世纪来自西方的一位探险者说过:“西藏除了是一种地理现实外,还是一种思想造物。”藏族通过想象、语言、神话及象征符号将地理上的高原解释为“人类学的高原”,一种神圣化的精神家园。神圣生敬畏,敬畏生珍爱。对高原家乡神话的功能作用是珍爱保护它,所以这不是迷信,而是藏族人保护高原环境、美化家园的一种崇高愿望。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