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文化生态概说(六)
六、清贫中的富饶——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如果就藏族经济生活的节俭与贫乏得出藏族人过的是“苦行僧”式的生活,那也不合实际。对经济生活的有意节制,却激发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藏族的理想人生,是求和谐、平静、平和。他们的大半时间与精力,都投入精神追求之中,执着追求的结果之一,便是创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应该说,清贫的经济生活与丰富的精神生活构成了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两个方面。
当公元6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作为统一的藏民族形成之际,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派人到印度学习梵语与佛经,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藏文文字,从此使藏族文化“如同上弦月亮一样盈满发展”。
在空旷辽阔的高原大地上,在漫长的清贫岁月中,藏族人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其门类之多,数量之大,令人惊叹!
在宗教典籍方面,14世纪编纂的《甘珠尔》与《丹珠尔》即闻名于世的《藏文大藏经》,包括了显宗、密宗、戒律、般若、华严、宝积、经集、涅磐、中观、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世论等几十类学科,共459种书籍。其内容以佛学为主,包含了藏族文化各个方面,是一部学科齐全的百科全书。
在历史方面,有《蔡巴红史》、《西藏王统世系明鉴》、《青史》、《新红史》、《汉藏史集》、《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白史》等几十种。在佛教史方面,有《布顿佛教史》、《雅隆教史》、《土观教派源流》、《安多政教史》等几十部。家族史中有《萨迦世系谱》、《朗氏家族史》、《德格土司世系》等部。传记方面有《宗喀巴传》、《萨班传》、《布顿传》、《米拉日巴传》、《莲花生大师传》等几百部。此外,尚存约200多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全集。
在文学方面,藏族创造了各种题材的诗歌、神话、传说、故事、小说等。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已发现有100多部,仅对已出版的40部统计,共有25万多诗行。它是世界著名的英雄史诗之一,其影响遍及世界。
在艺术方面,藏族的歌舞、戏剧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歌颂自然,表现了藏族审美境界与高尚情操。以岩画、壁画、卷轴画(唐卡)、木版画、堆绣为主要艺术类别的绘画艺术,以铜铸、石雕、泥雕、木雕、酥油塑等用料所雕塑的圆雕、半圆雕、浮雕等。具有高原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藏族建筑艺术则突出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协调,形成了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之貌。从公元3世纪到当代,青藏高原大地上建成了数以万计的寺院,这里依高山而建的寺院,似从山中长出,与山成为一体。在夏日碧绿原野上一座座白色佛塔,与自然色彩高度和谐,从中可见藏族人创造了一种崇高与优美高度结合的美学境界。
在医学方面,还在吐蕃王朝时期,便有大量总结藏族医疗卫生方面的学术著作问世,包括《医疗术》、《火灸疗法》等。以后出现了《月王药诊》等融合汉藏印度各民族医学经验的著作。9世纪出现了藏医著作经典《四部医典》,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解剖、治疗方式、药物性能等内容。此后又有《藏医史》、《蓝琉璃》等著作出版,在天文历算方面,吐蕃时期有《珍宝明灯》、《冬夏至图表》等。11世纪出现了《时轮根本经释》,14世纪出现了《历算综论》等。17世纪后出现了《天文历算问答·光辉太阳》、《白琉璃》、《除锈》等著名著作。
然而,上述精神产品仅仅是藏族精神文化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即使将所有成型的文化产品与藏民族整个精神生活比较,也只不过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之一角罢了。我们行走在高原藏区,到处都能看到听到许许多多在深山、在草原静坐苦修的僧人们,遍布藏区每一个角落的大小寺院里,成千上万的僧人在苦读研修。放牧农作的人们,一有闲暇便诵经、磕头。漫长的朝圣路上,磕长头的民众一步一步向神山、圣地行进。还有一些人,他们一生都在各种石头上刻经文,刻下的经石垒成了一道道长城。……世世代代专注于精神活动,成为一种“精神人类”。他们生活的目的并不是创造巨大的个人物质财富。而只是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它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与众生相依为命的境界。而将剩余的时间与精力贡献给无尽无穷的精神生活。
在传统社会中,这种生活方式固然有其种种局限,然而,藏族人所奉行的清贫生活方式,并不一定是落后的,或非理性的。人们看到,许多所谓先进的民族成为“经济动物”而追求财富享受时,同时也失去了美好的自然环境与和谐丰富的精神生活。19世纪一位曾在西藏探险的西方旅行家深入藏区观察多年后曾感叹他说过一段话,很值得人们回味:
“告别了你们这个忠诚而纯朴的民族。祝愿你们长时间地享受已使比较开化的民族失去的这种幸福,当开化的民族陷入无止境地追求贪婪和野心的时候,你们却在荒山的保护下继续生活在和平和欢乐之中,除了属于人类的本性之外,不再有其他需要了。”
南文渊,“藏族传统文化生态概说”,摘自 《西部开发与多民族文化》,马子富,2003.4 第一版,华夏出版社,北京,P16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