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生态文明内涵及历史定位

作者:张连国    文章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8


    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定位于生态文明关乎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合法性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根本对立超越资本主义的高级的社会形态,其政治合法性除了人民民主的民意合法性、社会的宪法之治的程序合法性这一现代性的政治合法性以外,主要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历史合法性,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决定的。如果把社会主义社会定位于“生态文明”,现实的社会主义可以获得双重合法性:一方面,从肯定意义上看,社会主义制度在历史合法性上,获得了从人类文明演化意义上的进一步的论证:是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新的生态文明的崭新的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从否定意义上来看,把社会主义定位于生态文明,站在生态文明的立场揭露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系统的不可调和性,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这必然从反面强化了作为资本主义对立面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


    四、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


    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的发展面临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严重的人地资源矛盾和生态问题,迫使中国采纳、响应西方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民正凯歌高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高速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一些发展问题,正如许多专家反复讨论过的:中国存在社会剧烈转型所带来人欲的膨胀与的共识信仰瓦解的矛盾问题、社会阶层贫富分化以及沿海和中西部的发展矛盾和差异问题、行政权力无限扩张所造成带来腐败问题、特别是人口的膨胀、经济的增长与有限的生态资源矛盾问题。我国GDP成本长期居世界前列,单位GDP能耗和物耗远远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如不更张发展难以持续。我国资源短缺,原油进口逐年增加,水资源紧张,不少矿藏超负荷开采,全国出现数十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再就业任务艰巨,大批工人下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水体污染、黄河断流、沙尘暴、江河洪水,非典疫情凸现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正如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第二届“绿色中国”论坛上的发言中所说: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我们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我们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须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必须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必须发展新能源以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唯有如此,我国人民才能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仍生活在安全优美的环境之中,告别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种种灾难,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培育出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30]

    定位于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有一个生态“政治社会化”带动生态“社会政治化”的规律与战略。[31]文化演进规律有二:一是一般的自发演进型的文化演进规律,一是后发传播型文化变迁的规律。两种文化变迁的共同规律在于,知识分子的雅文化与国家政权及其政治文化的双重互动关系,包含了双重的过程:从知识分子的雅文化到国家政治文化的过程,是“文化政治化”(the culture politicalization)的过程;国家政治文化影响人民生活的过程则是“政治社会化”( Politics socialization)。生态文化建设有一个生态“政治社会化”带动生态“社会政治化”的规律与战略。其关键是观念性知识分子成为取得生命的内在自由的生态文化的先进教育主体,在公共领域进行生态文化的政治社会化的话语传播实践,从而建构生态政治的合法性,使现代人确立“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存在论”的生态思维方式。“人以自然而存在”这个命题,说的是人源于自然,以自然之性为自己的“根性”,与自然形成了一体共生、“内在统一”的关系,探讨的是人的“类本质之根性”的问题,这是传统西方哲学所遗忘了的。认为“生”既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本然状态,也同时是人的“类本质”或“类本性”,这种“生”的本性,既是自然的内在规定、内在目的、内在价值,也是人的内在规定,内在目的、内在价值。“自然以人而存在”这个命题,说的是自然靠人的生存而显现其存在,自然以人为其自组织演进的最高目的和价值,人是自然价值的最高体现。这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而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一体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形成两种和谐的关系:“主体间”的存在体验关系,“主体-客体-主体”的实践认知关系。进而建立符合生态正义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及人与自己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总理中共中央举办的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新华网北京2月21日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日报》2005年2月26日第一版。
[3]《建设“和谐社会“思考》,见南方网2005年1月7日。
[4][5][美]艾凯.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09;212.
[6][美]A.麦金太尔著 龚群等译.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1.
[7] [美]丹尼尔•贝尔著 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8.13-14.
  [8][9][10][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英文版序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8-19. ,1995.180-181、188-196、138-140.
[11]Bob Jessop with Ressll wheatly.Karl Marx’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 Assessments:Volume VIII[C].Routledge,1999.40.
[12]杨耕.为马克思主义辩护[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57、80-81、22.
[13][14][20][21]《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
[15][16][22][24][2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1.
[1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500.
[1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9.
[19][2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64、926.
[2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2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
[29]参见周穗明.生态社会主义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7,(4).
[30]《中国生态报道: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1月20日 第二版
[31]详见拙作《生态文化哲学理念传播的规律与战略》《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6期;见拙作《生态政治文明》《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1期

上一页  [1] [2] [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