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30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
  10月26日至28日,西藏地区遭遇罕见暴雪极端天气。 新华社记者 叶 辉摄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9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

  据白皮书介绍,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白皮书说,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巨大挑战。

  生态环境脆弱

  白皮书指出,中国主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要比同纬度其他陆地地区相对剧烈,很多地方冬冷夏热,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汛期,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与此同时,中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自然湿地面积相对较少,草地大多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北方温带草地受干旱、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正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危机。

  白皮书还说,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易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近30年来,中国海平面上升趋势加剧,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摄氏度,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气候变暖趋势加剧

  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自1986年以来,中国已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引起的。

  白皮书指出,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

  白皮书表示,据科学家的研究,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气候变暖可能将增加中国北方地区干旱化趋势。

  人口、经济、环境矛盾突出

  白皮书显示,2007年底中国大陆人口(不包括港澳台)达到13.21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中国城镇化水平较低,2007年城镇化比例只有44.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白皮书指出,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面临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每年有1000万以上新增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目前每年还有上千万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61美元,在18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106位,仍为中下收入国家。

  白皮书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中国仍然被贫困所困扰,目前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1479万人,刚刚越过温饱线但还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有3000多万人。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控排任务艰巨

  白皮书强调,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根据国际有关研究机构数据,1904年―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约占世界同期的8%,人均累计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50.7亿吨。

  白皮书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为进一步实现发展目标,未来能源需求将合理增长,这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的基本条件。白皮书还指出,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难度很大,任务艰巨。

  决心

  节能减排考核指标“坚定不移”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周英峰 江国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29日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还没有调整“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两个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想法。

  国务院新闻办2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说,有人担心“十一五”规划有关节能减排的两个约束性指标很难完成,理由之一是前些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都超过预期,按照原来的指标执行似乎不太合理。

  解振华说,虽然有经济增长超过预期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现在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两个目标进行考核。今年已公布了各省级政府和重点千家企业2007年节能任务完成情况,对7个没有完成任务的省区进行了公开通报,而且按照节能减排考核制度要求采取了相关措施。

  截至2007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5.38%,二氧化硫和COD总量减排完成百分之三点几到四点几。从节能来看,今后每年至少要降低4.5%,才能完成五年任务。环保方面,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还要完成减排总量的6%-7%的任务。今年和以后三年,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解振华指出,在节能减排方面,下一步还要采取积极措施,比如国家已建立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对节能技术改造出台“以奖代补”的经济政策,对新增产能开始进行节能评估审查,对建筑节能已公布相关新标准,对节油节电实行激励性政策,用市场的办法鼓励全社会进行节能,为应对金融危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在各项政策的作用下,节能减排任务还会进一步深入。

  为推进节能减排,我国“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两项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将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同时,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对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实施问责制。

  我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

  ■调整经济结构减缓气候变化

  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方面,中国于2007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政策。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中国注重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2007年中国发布高技术产业、电子商务和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十一五”(2006年-2010年)规划,提出到201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

  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中国于2007年发布13个行业“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分地区、分年度计划。2007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落后炼钢产能3747万吨、落后水泥5200万吨,关闭了2000多家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和一批污染严重的化工、印染企业,累计关闭各类小煤矿1.12万处。

  ■可再生能源结构比例上升

  截至2007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年发电量4829亿千瓦时,电力装机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风电规模成倍增长,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居世界第五位;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1.1亿平方米,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300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超过120万吨。核电装机906万千瓦,比2006年增长30.5%。可再生能源总利用量约为2.2亿吨标准煤。

  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7年的69.4%,水电、风电和核电的比重由4%提高到7.2%。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2006年和2007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1.79%和3.66%,累计节能1.47亿吨标准煤。

  ■已治理水土约100万平方公里

  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中国将加快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制订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快实施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提高特殊干旱情况下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水权转让制度以及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制度。

  对于生态严重恶化的流域,中国正实施地下水限采,努力控制地下水超采,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修复和保护。中国正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研究,加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研究,加强污水再生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

  ■预期年减排1.13亿吨二氧化碳

  到2008年7月20日,中国在联合国已经成功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达到244个,这些项目预期的年减排量为1.1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通过国际合作,中国进行了清洁发展机制方面的系统研究,为国际规则和国内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科学基础,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了有益信息;进行了大量的能力建设活动,提高政府部门、企业界、学术机构、咨询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的能力。完善了相关的国内制度,制定和颁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白皮书指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有效促进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推动了能源效率的提高,极大加强了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和个人的气候变化意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
    10月26日至28日,西藏地区遭遇罕见暴雪极端天气。 新华社记者…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