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哥本哈根时代 追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6

  编者按

  今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又称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本文简称为哥本哈根大会)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将讨论并商定《京都议定书》到期之后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各国的二氧化碳减排标准,决定着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但无论是2008年12月的波兰波兹南第14次缔约方大会,还是2009年为哥本哈根大会做准备的3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都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各国间的分歧和矛盾依然明显,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可谓“风险重重”。

  哥本哈根大会的破裂是“人类不可承受之重”。为避免大会失败,8月31日至9月4日,时隔将近20年之后,第三届世界气候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气候变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环境问题演变为国际政治热点问题?“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大会”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本期特开辟“前哥本哈根时代——追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专版,为您深度介绍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历史。

  
蕾切尔·卡逊

  1 从“寂静的春天”到“难以忽视的真相”

  “1964年春天,蕾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

  1994年,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为《寂静的春天》作序。

  “让全球懂得必须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贡献最大的个人。”

  2007年,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该年度和平奖授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

  从1964年到2007年,从一本《寂静的春天》的书到一部《难以忽视的真相》的纪录片,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错误思想逐渐被抛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就气候变化问题而言,虽然关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多边谈判困难重重,但本着对全人类负责的精神,国际社会在走向哥本哈根大会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以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通过和2005《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为标志,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 两届世界气候大会与《蒙特利尔议定书》

  据考证,最早研究温室效应有关问题的是18世纪法国数学家傅立叶。1798年他随拿破仑攻打埃及时患上一种病,总是觉得冷,便终年裹着大衣,潜心琢磨热如何传递,并在1827年首次提出了温室效应理论:大气层就像温室玻璃,让太阳光线通过,同时为地球保持足够的热量。

  此后的200多年里,资本主义世界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向大自然索取各种资源,在200年的时间里累积了比过去几千年都要多的财富,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中爆发。1943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世界上第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大雾持续不散,造成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数千人死亡。灾难性的后果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以哈里森·布朗《人类前途的挑战》和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为标志,美国的先进思想家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展模式的环境成本和未来面临的生态挑战。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许多地区又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和其他气候异常现象,对全球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1973年非洲萨赫勒地区大旱,数百万人因此死亡,全球为之震惊,联合国第六次大会特别联大(1974年)因此要求世界气象组织(WMO)对此展开气候变化研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管理协会第二届会议对气候变化也作了相应的决定。根据研究结果,WMO第29届执委会决定于1979年召开“世界气候大会高级科技会议”,后来改为“世界气候大会——气候与人类专家会议”。组委会认为,世界气候大会不仅是一次气象会议,而且还应召集专家审议气候对各种经济行为和其他人类活动的作用,故与会者将不仅仅限于气象学家,各个不同相关领域的专家都应该参加。

  “世界气候大会——气候与人类专家会议”于1979年2月12日至23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5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谢义炳代表中国率4人出席。

  这次大会通过了世界气候大会宣言。宣言指出,粮食、水源、能源、住房和健康等均与气候有密切关系。人类必须了解气候,才能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和避免不利影响。宣言要求各国有力支持“世界气候计划”的实施。这个计划强调要研究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对气候的影响和气候预测问题,指出必须加强气候资料工作。同时认为,气候、水文、海洋、地球物理因子资料同等重要。该计划还强调要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着重指出了在经济发展计划中充分利用现有气候和气候变化知识的迫切性。

  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最终推动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89年)、世界气候计划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等一系列重要国际科学倡议,提高了人们对气候变率和变化的意识和科学认识水平,为推动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与评估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0年10月29日至11月7日,第二届世界气候大会在日内瓦举行。这次大会分科技会议和部长会议两个阶段举行,出席部长会议的有137个国家的环保部长和高级政府官员。会议通过的《部长宣言》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大量生产活动致使温室气体不断积聚,下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将是前所未有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将因此受到严重威胁。宣言认为,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是各国共同的责任。但是,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的西方工业国家对此尤其负有特殊责任,它们必须起带头作用,承诺采取行动,降低其在全球温室气体净排放中的比重。

  与此同时,西方工业国家还必须开展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分的额外资金,并以公平和最优惠的条件转让环保技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宣言希望发展中国家在可行的限度内,在考虑到外债负担问题和自身经济条件的同时采取适当行动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贡献。

  本次大会是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召开前举办的一次重要气候会议,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其所通过的宣言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最新精神,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指导原则。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是这一时期国际社会取得的另一主要成就。1985年,英国南极探险队队长J.Farman宣布,自从1977年开始观察南极上空以来,每年9~11月都发现有“臭氧空洞”。这个发现举世震惊。1985年9月,为制定实质性控制措施的议定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组织召开了专题讨论会。同年10月,决定成立保护臭氧层工作组,从事议定书的制定工作。

  1987年9月,由UNEP组织的“保护臭氧层公约关于含氯氟烃议定书全权代表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36个国家、10个国际组织的140名代表和观察员,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9月16日,24个国家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 》)。中国政府认为这个议定书没有体现出发达国家是臭氧层耗减的主要责任者,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要求不公平,所以当时就没有签定。

  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第2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议定书修正案。

  在第3次缔约方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团宣布了中国政府正式加入修正后议定书的决定。截止2002年2月,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批准加入了议定书。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英发现霸王龙最古老亲属原角鼻龙…
 图为:发现的恐龙头骨化石   图为:恐龙复原图     北京时间…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