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形势和策略

作者:郑新业    文章来源:《前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2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急速攀升,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上升,而这种全球性的温度增量进一步导致其他方面的变动,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的变化。这些变动也许促使极端天气事件更强更频繁。除此之外,还会引起农业产量不稳定、冰河撤退、夏天时河流流量减少、物种消失及疾病肆虐等后果。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基础上,达成的巴厘路线图以及哥本哈根协议,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话题。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迫在眉睫,而其变化路径以及国际合作策略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形势的主要特点

  人类工业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其中一部分被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或者人工手段予以吸收,剩余的留在大气中,由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定,累积在空气中,其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并逐年增强,从而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形势,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增长快速。二氧化碳的全球排放在1751年仅为300万吨,经过近两百年的缓慢增长后,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迅速攀升,到2008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达到299亿吨,增速为3%,略低于世界实际GDP增速3.78%。

  二是排放集中。从地理位置上划分,2008年39.15%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亚洲和大洋洲,23.57%来自于北美洲,15.68%来自于欧洲,而中东、非洲、南美洲各自所占比例不到5%。从国家分布来看,排放量居前九位的国家共占全球排放的65.59%;二氧化碳排放比例大于1%的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总排放量占全球的81.39%,这其中包括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以及能源产地国。

  三是空间转移。对比1980年与2008年二氧化碳的分布情况,从地理位置上来看,1980年,北美洲和欧洲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地区,占到全球排放的29.68%和24.51%,那时亚洲加上大洋洲的总和仅占19.51%,而在近30年内,这一比例增加了20%,成为二氧化碳排放最为集中的地区。从国家的角度看,呈现一种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态势。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以高能耗产业拉动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将高能耗高污染型产业以FDI(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二、影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因素

  从二氧化碳排放的来源看,有生产和生活两部分,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从全球的情况来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实际GDP正相关,且二氧化碳的增长速度略小于实际GDP增速。而从各个国家的情况来看,虽然都符合与GDP正相关的关系,但增速与实际GDP的增速由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而各不相同。

  二是产业结构。一个经济体中如果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较高,尤其是重工业或者石油产业等比例较高,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会相对较高。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能源强度,即生产一单位GDP所需要的能源。观察世界各国的能源强度发现,最高的是俄罗斯和中东地区国家,它们以石油生产作为GDP的主要支柱,另外亚洲国家上升较快,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北美欧洲等地区国家的能源强度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趋于下降,这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升高有关。

  三是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众所周知,各种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的强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等新能源。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及燃料使用效率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起到很大作用。从世界各国的化石燃料使用情况来看,欧洲各国的煤使用比例从1980年持续下降,到2007年,由原来的30%下降到18%,这部分解释了欧洲二氧化碳排放量稳中有降的状态。

  四是生活排放。有很多影响因素,如取暖,高纬度地区由于天气寒冷,由取暖而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对较多,经济水平接近的欧洲与美国相比,居民取暖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全部二氧化碳排放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8%与5.8%;再如交通方式,欧洲国家较小,地铁系统发达,人均汽车拥有量较美国少,因而,欧洲道路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2%,美国占27%;欧洲人均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81 吨/人,而美国这一指标达4.07吨/人。因此,改善交通结构,减少生活用电量等都可以减少生活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对以生活排放为主的美国尤为重要,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生态补偿条例》进入起草程序
    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亟需国家出台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生态…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