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沙尘暴的再起 阿拉善的抉择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沙尘暴的再起 阿拉善的抉择
作者:朱平豆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6-23


  “我在牧区呢,做今年沙尘暴的调查。盟里正在讨论治理沙尘暴的方案,相信会有一些新的变化,最大的改变就是加大治沙力度。”阿拉善盟左旗常委书记张宽治在遥远的牧区说。

  今年开春,蛰伏两年的沙尘暴又卷土重来。张宽治说,出现这样的反复,是因为今年冬季雨雪偏少。沙尘暴从一个多月前开始出现,接着便是连续10多天的黄沙弥漫,“这几天明显好了,天空晴朗起来”。

  沙尘暴的再起,成为阿盟焦虑的头等大事。

  以退为进

  “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但一般不会再出现1993年、1998年那样的特大沙尘暴了。沙尘暴的反复,只会以逐步走低为基线。”阿拉善盟副盟长王金喜说。

  沙尘暴的状况控制决定权基本上是靠“老天”。王说,正如1990年代的特大沙尘暴与地球升温和西北干旱,以及人为疯狂地破坏植被有关,而近期的状况好转,则与西北地区可能进入的50年多雨期极为相关。

  “这是最佳的历史机遇,天时地利人和,再过20年,沙尘暴便能完全控制住,最好的设想是——如果有足够的资金,5年便能达到这一目标。”王金喜不无乐观地判断。

  但现在沙尘暴重新肆虐,对阿盟来说,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更紧迫的压力下,加大治沙力度。比如,牧民退出牧区的速度要加快,春季飞播梭梭等种子的数量与面积将进一步加大。

  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我国沙尘暴的北方路径和西北路径均通过阿拉善地区。据2000年春北京地区9次沙尘天气的冷空气定量分析,有8次途径为阿拉善沙漠(即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群)。

  阿拉善草原为荒漠化草地,生态薄弱。建国以来,迅速增长的人口和牲畜数量,使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就有数十批专家对阿拉善生态平衡的破坏现状作过调查。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阿盟和中央先后提出对黑河流域生态治理规划,讨论黑河以及塔里木河的分水与治理等问题。为此,国家财政拨备资金达23.6亿元,其中17亿用于甘肃河西走廊节水农业。2000年,黑河第一次实现人工分水。2002年秋季,干涸10年之久的东居延海第一次进了水。

  1990年代中期,阿盟提出全盟生态治理、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即“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

  张宽治解释说,此一战略最大的思路调整便是从以前与大自然作斗争扭转为顺应大自然,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战天斗地、人进沙退”的治理理念,确立了“以退为进,转移发展”。

  这是一场人类向大自然“投降”的思想转变。但这样的转变却是阿盟生态保护的惟一途径。

  “阿盟从布局、结构调整,变革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解决草畜矛盾入手来解决问题。”王金喜说。

  阿盟这一抉择自有其现实依据。

  在阿盟现有人口中,城镇人口13.3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8.05%,农牧区人口只有6.27万人。

  如此大面积的国土,只有较小的人口基数和较少的农牧业人口及较强的工业基础,在国内同类地区中并不多见。全盟现有的耕地面积可搬迁安置牧民1.6万人.而农牧区人口中从事草原畜牧业的人口只有30399人需要搬迁的人口数量并不多。可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近10年,阿盟将原有的48个苏木镇撤并为39个、229个嘎查(村)撤并为203个。“九五”期间,全盟共搬迁转移牧民人口2600户11000人,占1995年末全盟乡村人口的18.95%,完成全盟搬迁转移牧民计划的44%;2001-2002年,全盟共搬迁转移牧民1522户5627人,占2000年末全盟乡村人口的9.8%,完成全盟搬迁转移牧民计划的22.5%。草原畜牧业牲畜数量从180万头(只)压缩到130万头(只),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年饲养量达50万头(只)。

  大转移

  在王金喜案头,摆放着国家计委于去年批复的《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规划》。按此规划,到2010年,计划搬迁转移牧业人口6224户24467人,经营草原畜牧业的人口减少到0.5万人,草原载畜量减少100万头只。

  阿盟的计划是,尽快建立生态无人区、全面禁牧区、季节性休牧区、黄河沿岸水土保持区、重点集镇经济区等五大生态区域。

  王金喜说:“阿盟走的是一条以退为进之路——通过3到5年的休牧,就能达到自然恢复的原生态。“畜草矛盾减缓后,将极有利于牧业的升级换代,即从自由放养式向舍饲圈养发展,走现代畜牧产业之路。”

  据张宽治介绍,人口占阿盟的70%以上的左旗将承担最主要的搬迁任务。在以左旗孪井滩等十大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工生态绿洲上,大力发展综合生态农牧业,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并以阿盟盟署所在地巴彦浩特镇为核心,建设工业小区以引进搬迁、转移的牧业户。在孪井滩等滩地的牧民,将从事种养结合的生态农牧业;而进入镇区的牧民将以从事服务业、矿产开发业等二、三产业等为主。

  张认为,阿盟年日照达3000-3500小时,极有利于发展温室农业,这是阿盟将来农业发展的主流。目前已有试验田一百多座平均400多平米的温棚,“效益不错”。

  “从将近10年来的情况来看,转移牧民的工作是成功的,在滩地,也曾有不少牧民回流,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滩地的新型生活模式。目前仅孪井滩已有固定牧民7000多人。”张说。

  留在牧区等沙漠地的牧民,另一部分将以沙产业为主。阿拉善盛产优质中药材肉苁蓉、锁阳以及麻黄、甘草。一方面,盟专署鼓励民企肉苁蓉集团在戈壁荒地重建梭梭林带,以带动肉苁蓉产业,据肉苁蓉集团董事长宋军称,他们在原有的被毁的阿盟梭梭林带中,重新修复、开辟了20万亩的梭梭林。

  同时,盟专署对沙漠戈壁的“五荒”,也将采用拍卖的方式,鼓励农牧民及外商建立人工生产基地,引导牧民就地转产发展沙产业。力争到2010年建成三大产业,即沙生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盐湖生物产业、沙生灌木饲草加工业。

  据王金喜透露,近年来,阿盟盟委进一步明确了阿拉善另一大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业,阿拉善沙漠极为丰富的地表形态,非常适宜旅游,该盟九汉天成旅游集团已经成功开辟腾格里月亮湖沙漠旅游项目。“阿盟希望将来阿拉善成为全球最为引人注目的旅游之地。”王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王称,目前最为困扰阿盟的是资金缺口,草场保护,搬迁转移工程,沙漠周边植被保护等各项支出,共需投资38.39亿元。而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5亿元,其余建设资金采取地方配套、农牧民投工投劳、争取外援以及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等多种方式解决。

  在发展现代牧业与沙产业的同时,阿盟经济仍将牢牢以工业为支柱。阿盟的湖盐、太西煤等矿产极为丰富,开发矿产并进行深加工利用,也为阿盟发展经济、以“自血养身”——养护沙漠创造条件。但张书记介绍,由于此为化工产业,其危害是化学污染,阿盟将在左旗开辟一块2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在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的情况下,以牺牲极小的地域而为广阔的阿拉善的生态改造赢来可贵的资金。

  “到2010年,阿盟要完成牧业人口搬迁转移,基本建立起山地、戈壁、沙漠生态无人区,使荒漠、半荒漠草场得以休养生息,初步形成以三大生态屏障为主体的阿拉善生态保护体系,生态环境恢复到1980年代初期水平。沙尘暴将逐步消失。”王金喜道出阿盟规划的近期目标。

  ·相关·

  阿拉善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部,属北温带极端干旱荒漠地带,沙化、荒漠化严重发展地区。盟内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统称为阿拉善沙漠,为世界第四大沙漠。

  据地质专家介绍,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边缘山地祁连山抬升并发育了巨大的内陆河水系,地表径流携带着山区剥蚀物穿过河西走廊以后,在阿拉善高原沉积下来。在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荒漠性的植被与土壤的背景下,由于风力的分选作用,形成了大面积的戈壁和沙漠。在“山地-戈壁-沙漠-黄土”系统中,阿拉善地区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因而,阿拉善地区是祁连山以北生态脆弱区的核心区。

  历史上,黑河下游额济纳河沿岸绿洲、东西绵延800多公里梭梭林带、贺兰山天然次生林以及沿贺兰山西麓分布的滩地、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共同构成了阿拉善地区的生态屏障,这三大屏障在空间上呈“π”型分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防线。

  但近50年来,这一生态防线遭到空前破坏。

  梭梭林带现覆盖度在30%以上的仅存580万亩,50年代沿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边缘生长的沙枣林、梭梭林、沙蒿、红砂、白刺、珍珠、霸王等有经济和生态价值的灌木、半灌木大片枯死,约50%的可利用草场已变成不毛之地。

  自1950年代开始,“收尾”于额济纳旗的黑河由于其中上游甘肃等地大力兴修水利以发展农业,以致黑河下泄额济纳的水量逐年减少,额济纳境内东居延海、西居延海分别于1961年、1992年彻底断流。绿洲面积由6500平方公里退化到目前的3328平方公里,并且以每年13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减,原先甚为壮观的胡杨林大片枯死,在当地被称作生态历史一大惨案。

  至今,阿盟全面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2.39万平方公里,占全盟土地面积的82.9%,沙漠化每年以1000平方公里(1500万亩)的速度扩展。整个阿拉善地区植被对地表的保护功能几乎丧失。

  据资料记载,解放前的2154年中,阿拉善每30年发生一次沙尘暴,1950年到1990年,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沙尘暴,19911999年,每年56次,其中1993、1994、1995、1998年发生特大沙尘暴,2000年发生20次、2001年发生27次。2002年以来,沙尘暴有所减弱。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杨文斌:使用新技术 抗衡沙尘
    中国防沙治沙:尊重自然 改善
    专家会诊:今年沙尘暴为何如
    如何以科学态度对待沙尘暴
    “认领”沙漠 治沙专家全程“
    沙尘暴与沙漠起源
    治沙不能违背科学规律
    沙尘暴有助于减少酸雨
    孙鸿烈院士提出今后沙尘暴研
    沙尘暴频发拷问防沙治沙执法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