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我国科学家揭示沙漠化发生规律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我国科学家揭示沙漠化发生规律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6

    中新社2007年4月6日电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王野平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二00七年中国将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九千到九千五百万千瓦,到年底装机总容量将突破七亿千瓦。

    他表示,二00七年全国电力总体供需平衡,局部季节性、时段性电力富余,电力供应形势有所改善。

    在回答关于“长三角”、“珠三角”今年是否还会拉闸限电的问题时,王野平说,“长三角”、“珠三角”电力不足的原因一是由于这两个地区电网建设满足不了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二是配电网络跟不上。

    在谈到电力市场化改革时王野平认为,电监会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便是在电力行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现阶段电力行业发展特点的、依法合规的监管制度。其中一个重要举措便是建立监管报告制度,加强监管信息披露工作。

    在新闻发布会上同时发布的《电力监管年度报告二00六》显示,截止到二00六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六万二千二百万千瓦,居世界第二位。报告认为中国电力工业正由传统的垂直一体化垄断结构向竞争性市场结构转变,电力市场正在发育之中。

  很大,荒漠化成因复杂、类型多样,从而给荒漠化防治带来了技术难度。20世纪后期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及防沙、治沙工程,在整体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但荒漠化防治的一些创新性关键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沙漠化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模式研究”,是近十年国内外几项重大研究课题的集成和一系列成果的结晶。科技人员初步建立了荒漠化发生、发展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的理论框架;在典型荒漠化类型区内,提出了一系列实用技术和防治模式,将荒漠化防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快荒漠化防治步伐、提高荒漠化防治成效提供了技术储备和示范样板。

  研究首次完成了中国荒漠化生物——气候分区,并在国家尺度上建立了适用于大范围荒漠化监测与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为全国荒漠化监测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建立了县级荒漠化监测和评价系统平台,两项成果目前已被成功地应用于荒漠化监测和治理规划工作中;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要求,编绘了第一幅“中国荒漠化气候分区图”,明确界定了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

  科技人员还针对不同类型建立了区域综合防治模式。筛选出11种耐寒、耐盐、抗旱的优良抗逆性乔灌木种质材料,其抗旱性突破100毫米降水线;耐寒性突破了极端低温冻害和90天生长期的限制;耐盐性在表层土硫酸盐含量1.6%—2.3%及盐结皮含盐量高达24.16%的条件下生长正常。研究提出的沙漠绿洲边缘滴灌节水造林配套技术、盐渍化土地“三系统”治理技术和高寒沙区固沙造林综合技术,为极端恶劣条件下植被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不同类型区植物材料选育和荒漠化防治技术的基础上,研究集成创新地提出了四大典型区域的荒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极端干旱沙漠绿洲生态经济型防护体系模式;干旱区次生盐渍化土地防治模式;半干旱农牧交错区荒漠化防治“三圈”模式及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沙化防治模式。已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区)累计推广应用388.8万余亩,取得综合效益超过1.5亿元;未来适宜推广的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这项研究今年3月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科学家首次揭示沙漠化发生规
    植树造林不当会导致沙漠化
    人为因素对我国土地沙漠化影
    沙漠化生存(3)
    沙漠化生存(2)
    沙漠化生存(1)
    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