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湿地 >> 文章正文 | ![]() ![]() |
|
|||||
| |||||
湿地与人水和谐 | |||||
作者:薛选世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0 | |||||
3、湿地是历史文明的源头,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是历史文明的源头,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湿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涵盖了音乐、艺术、文学等方面,是鲜活丰富的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湿地的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共同构成物质和精神上支撐人类的自然财富。湿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与湿地长达数千年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財富。湿地还为人们休闲、科研、文化、教育等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场所,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湿地也是文化景观,景观孕育了文化,文化包含了景观知识,景观又重塑了文化。这些景观可以反映土地、动物和水的管理方法与具体技术,表现出现存的文化传统,是传统人居的独特例证,是特定生活方式独特的证明,长期以来,由于湿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一直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发祥地。几千年来,先民们都是“逐水草而居”,在与湿地的相互依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地区,壮观秀丽的自然景色使其成为生态旅游和疗养的胜地。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湿地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遗传基因等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对象和实验基地。湿地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如肇庆市的星湖湿地,不但自然环境优美,而且人文历史悠久。1600多年来,在湿地生态系统与人类渔樵耕读的文化交合演替中,承载和记录了大量自然、生命变迁和人类文明历史演变的信息。人类的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赋予了星湖湿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形态。使之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湿地”。星湖湿地自古以来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被文人墨客视为呤诗作画的理想佳境,湿地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也十分发达。因此在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中,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文化特征,把景观看作生物文化统一体。只有与文化景观相结合,才能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4、保护湿地是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和有力举措 湿地是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球上与森林、海洋并列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生态调节作用,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社会、经济功能,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环境、控制污染、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为丰富的水生和陆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和生存环境。某一块湿地的消失,标志着该地几乎所有生存于其中的动、植物的消失或灭亡。许多湿地还是迁徙鸟类重要季节性栖息繁殖地,湿地的退化和消失,直接威胁到这些鸟类的生存。湿地还为人们提供了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目前,许多沿河湿地被开发建设成了生态旅游、自然观光、休憩娱乐的美丽风景区,如漓江、三峡、千岛湖等名胜。湿地还直接影响着当地气候的变化,湿地的消失将引起当地气候的干旱,当地气候的干旱也将引起湿地的消失,湿地的消失将引起生态环境诸多方面的恶化,湿地与其他生态系统互相影响和相互制约,甚至相互转变,湿地干涸将逐渐使其沙漠化。因此,没有湿地,就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达到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湿地面积的萎缩和数量不断减少,湿地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水质碱化严重,有的地方湿地已成为工农业、生活废水、废渣的承泄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一些珍稀物种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和灭绝,湿地生态环境恶化。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进入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黄河三角洲湿地萎缩近一半,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黄河刀鱼、东方对虾等珍稀生物纷纷绝迹。近年来,黄河水量实行了统一调度,并进行了多次调水调沙,使黄河非汛期下游保持了一定的流量,给河流自身留出了“生态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对下游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修复。目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数量由断流前的187种增加到283种;野生珍稀生物达到459种。受断流破坏的黄河下游200多平方公里的河道湿地及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恢复,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急剧萎缩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只有保护好湿地,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沿着生态文明之路不断前进。 5、保护湿地是实现人水和谐的先决条件和重要途径 人水和谐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旨在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湿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家园,它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改善,乃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见,没有湿地,就没有丰富的水资源,没有水,就不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也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更谈不上人水和谐,不保护好湿地,也不可能实现人水和谐。因此,保护湿地是实现人水和谐的先决条件和根本途径,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更要防止人类对水和湿地的侵害。如果不规范人类的行为,不实行自律式的理性发展,只顾开发利用湿地,不顾恢复保护湿地,必然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必将遭到自然对人类的强烈报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不同程度的遭受破坏,导致湿地不断萎缩退化,环境功能与生物多样性逐渐衰减,环境污染、泥沙淤积等问题日益突出,沙漠化严重,沙尘暴频发,黄河出现断流、长江发生大水,泥石流不断发生,引起水危机、生态危机,使环境气候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和水气的良性循环,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保护湿地、可持续利用湿地,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湿地的和谐相处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任重道远。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湿地为先,亲近湿地、认识湿地,珍爱湿地,善待湿地,保护湿地,以湿地为友,以湿地为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局部与整体、当代和未来、开发与保护、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等关系,尊重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开发、利用、治理湿地的同时,更要注意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侵占生态环境耗水总量为原则,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量水而行,严格按湿地和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和规划,要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大肆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及时对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认真搞好湿地规划,并与其他流域规划相衔接,完善制定《湿地保护条例》等制度法规,将湿地和水污染的防治纳入流域的统一管理,建立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从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增强公众保护湿地的意识,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善待湿地,拯救湿地,保护湿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真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湿地不再流泪,为湿地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空间,还湿地生机勃勃的美好春天! |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 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 香港米埔湿地生态功能价值估 "和谐世界"里的丰富世界 多元·均衡·和谐 深化环境资源法学研究 促进人 绿色闵行绿色生活 倡绿色理念 建和谐校园 密云水库湿地建设浅谈 湿地脆弱系统的生态恢复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