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湿地 >> 文章正文 | ![]() ![]() |
|
|||||
| |||||
黄河入海口的湿地概略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赵华 文章来源:资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7 | |||||
历史上最早的黄河入海口不在东营境内。黄河水挟带大量泥沙,十分重浊,下游河道此淤彼决,屡有变迁。自夏禹以来四千余年,黄河水道发生六次大变迁。有时向北流注渤海,有时向南夺淮河水道注入黄海,迁徙于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之间,南北两处河口相距约五百公里。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河南阳武(今原阳)决口,滔滔黄水奔流封丘,经长垣、曹县以南,商丘、砀山以北,至徐州冲入泗水,从淮阴窜进淮河,流入黄海,这是黄河的一股大流。它还有一股小流,由北清河至利津入渤海。明弘治八年(1495年)二月,黄陵冈工程竣工,黄河水全部经淮河入黄海。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大运河,挟大清河入渤海。从此以后,黄河结束了六百六十年由淮河入黄海的历史。光绪元年(1875年)在黄河下游全线筑堤,使黄河水全部由大清河入渤海,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黄河从东营市中部入海,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可以看到“黄龙入海”、“长河日出”、“河海交汇”等黄河入海景观。在入海口附近,有面积达15多万公顷的国家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有面积达一万公顷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形成了以新、奇、野、阔为特色的黄河口湿地生态自然景观。 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这片1410平方公里的湿地,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三角洲湿地类型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天然湿地包括淡水生态系统的河流、湖泊,陆地生态系统的湿草甸、灌丛、疏林、芦苇、盐碱化湿地等;人工湿地以坑塘、水库为主。 黄河三角洲上河流纵横交错,各种湿地景观斑状分布、网状形态,河流、湖泊、河口水域、坑塘、水库、盐池和虾蟹池以及滩涂等常年积水地与重盐碱化湿地、芦苇沼泽、疏林沼泽、灌丛沼泽、湿草甸互生互补,是各类珍贵鸟群的绝好栖息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多少年来,滔滔黄河水在蜿蜒九曲奔腾了5000多公里之后从山东东营安然入海。而她在入海的最后时刻又把她一路携带的大量泥沙放在了入海口,逐渐冲积成泽、泽而成地,且以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2至3公里的速度递进。这就是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湿地、同时也是地球上暖温带地区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滔滔黄河携大量泥沙从东营入海,使这里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土地,也为东营市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 东营北部以黄河入海口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气势磅礴,景象奇特,成为山东省八大旅游区之一。 东营黄河入海口附近及黄河故道为国家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5.3万公顷,是全球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际重点保护的全球十三处湿地之一。 东营黄河入海口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百鸟乐园,已发现鸟类268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有41种。 暮秋初冬时节,成群结队的丹顶鹤、白头鹤、灰鹤、大天鹅等珍禽在保护区内嬉戏觅食,把这片新生地装扮得更加美丽和神奇。 此外,这里的20万亩槐林、万亩柳林、数十万亩苇荡等景观亦野趣天成,别有洞天。 东营黄河入海口最壮观的景致是“黄龙入海”,滔滔黄流与渤海碧波交汇,构成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景观。最瑰丽的景观是长河落日,缤纷的色彩洒在广袤无垠的水面上,气象万千,天地交融,水天一色。 “黄龙入海”的动态美与“长河落日”的静态美珠联璧合,谱写出一曲极为宏魄、令人心颤的华美乐章。 提起这片保护区,就不能不说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从1961年第一口油井完钻试喷,到1983年东营建市,她因石油而生、也因石油而盛。如何在发展石油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这对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来说尤为重要。但当你踏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鹤、鹳等稀有珍禽在油井周围时而闲庭信步、时而自由嬉戏时,你会觉得这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一幅绝妙的美景。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还湿地本色 许湿地希望 湿地农田渠系的生态环境影响 [原创]保护湿地——为了明天 走进赣江源——记江西师大“ 环保的种子在发芽——江西师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三江源保护区资源状况:湿地 相识恨晚-湿地概揽 蚕食湿地何以猖獗?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20003010510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