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之治,托起三江希望

作者:卫庶 施金波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8

  黄河总水量的38%、长江总水量的2%、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这里,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

  随着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曾经美丽富饶的三江源生态遭受破坏,危及江河之源。

  2005年开始,党和政府实施了规模宏大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历经7年,投资60亿元,已有所成。

  江源之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三江源生态遭受破坏,环境逐步恶化

  1300多年以前,在黄河之源的鄂陵湖和扎陵湖畔,藏王松赞干布迎娶了自内地长途跋涉而来的文成公主。因为这里山川秀美,松柏如海,气候宜人,古称“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内),文成公主在此流连一月有余。

  今天,柏海的两湖之畔,有一位年近六旬的牧人索保,除了放牧,他爱好画画。他的画作描绘了三四十年间家乡的变化,从中可以领略的正是当地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在上个世纪60年代,索保家的成群牛羊淹没在碧绿的草丛中,宽阔清澈的溪水从帐篷旁边流过;上世纪70年代,雪线上升了一米,草山渐呈褐黄色,溪水少了许多;上世纪80年代,雪灾频仍,牛羊所剩无几;进入上世纪90年代,雪线渐失,溪流干涸,山野一片枯黄。索保本人也由一个面庞生动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满脸无奈的老人。

  鄂陵湖和扎陵湖畔,是黄河的重要水源地,处于青海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地带,成为三江源现状的一个缩影!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三江源地区,自古以来,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典型的高原草原草甸区。上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受到影响;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泥炭地干燥裸露,沼泽地逐渐消失,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人口增加和人类过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草地大规模退化与沙化,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旱獭乘虚而入,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

  保护江源: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江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果初始水有问题,那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人们的健康就别谈了。”上个世纪末,一位水利专家这样振聋发聩地说。

  就在上个世纪末,中国探险协会组织了水资源专家与其他科学家一起,综合考察澜沧江,提出“开发大西北,保护三江源”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2001年8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派出专家组赴三江源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依据这次考察的成果,受青海省政府委托,国家林业局规划院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制定了三江源保护区2001—2010年的10年建设总体规划。

  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由国家发改委指导编制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同年8月,工程正式启动实施,总投资75.07亿元。

  《总体规划》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工作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青海全省上下统一思想,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巩固生态屏障的重大责任,作为生态立省和转变牧区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就此,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提出,“宁可牺牲GDP,也绝不能牺牲生态、牺牲环境。”2006年起,青海取消了对三江源区GDP考核,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同时严格限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据《总体规划》,青海省政府制定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等8个管理办法和细则。

  2010年起,青海省政府筹措5亿元资金,先行启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国务院关于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有关精神,2010年底,省政府确定了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日常管护、支持推进草场资源流转改革等11项生态补偿政策。截至目前,11项补偿政策中,涉及教育的“1+9+3”经费保障机制、异地办学奖补和社保厅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补偿办法已正式出台,并下达资金2.76亿元。涉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7项补偿政策也已开始实施。

  江源重生:通过建设治理,三江源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水土保持功能开始提升,严重退化区生态开始恢复

  7年拼搏,江源重生。

  2010年,青海省政府委托中科院地理所联合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依托三江源生态监测数据库和实地调研,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成效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科学评估,评估的结果令人振奋。

  水资源总量增加。2005—2010年三江源多年平均出境水量为565.38亿立方米,与2004年的477亿立方米相比增加88.38亿立方米,增幅达18.5%,6年间共增加出境水量530亿立方米。

  湖泊面积扩大。黄河源头“千湖”湿地开始整体恢复,湿地生态特征和湿地功能整合性明显增强。主要湖泊净增加245平方公里,其中鄂陵湖增加56.46平方公里,扎陵湖增加31.76平方公里。其余湖泊面积增幅均在5.29—23.73平方公里之间。

  水质持续良好。2010年对三江源区11个水环境断面的年度监测显示,水质均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以上。

  草地覆盖度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三江源区植被平均覆盖度提高3.08个百分点;产草量增加。2005—2010年,源区草地平均产草量(干重)比工程实施前17年(1988—2004年)提高了24.65%;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工程区已有12508平方公里的退化草地开始明显好转。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也有效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拯救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已有近55万牧民从生态恶化区域内搬迁出来,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州、县、乡城镇地区重新落户。2005—2010年,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纯收入年均增长了10%左右。7年来,三江源区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增强,牧民就医难、子女上学难、行路难、吃水难和用电难、看电视难的问题进一步得到改善。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是一个系统的生态工程,更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涉及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尽管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区域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青海省省长骆惠宁表示。

  2011年11月1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批准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再经十年的努力,把三江源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为全国同类地区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三江源生态保护继续扬帆前进。

  江源重生,托起三江希望。江源重兴,依然任重道远。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资料图片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