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翁20年耗资百万 千次实验破解蓄电池污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5
  北京青年报讯 13日苏文峰说,他去年8月18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发明专利,目前已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初步通过审查的通知书。

  ■老人自学20多年花费百万

  “我爸一直研究了20多年,花费不下百万!”苏文峰的女儿苏苹替父亲打开了话匣子。90岁的苏文峰思路清晰,语气平和,看起来只有70多岁。老人告诉记者,他年轻时从事无线电研制工作,喜欢研究机器。

  看到我国处理蓄电池的方法既耗能又污染环境,家境殷实的苏文峰产生了研究新技术的想法。只有小学文化的苏文峰边自学边实验,光专业书就买了一大屋子。

  “原来父亲一个人住,锅里煮着饭,他就在一旁做实验。锅烧干了,灶烧裂了他都不知道,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这让儿女们很担心,老人最终被接到了女儿家。小实验可以在家里做,可大型的实验就只能在实验室里才能做了。为此,儿女们为老人在六公里租了一个场地,专门用来做实验。

  ■产品坠1米高仍完好

  “不可能!我们这么大的厂,这么多技术人员专门干这事都没干成功,一个老人家怎么能行。”当老人到北京等地考察蓄电池处理厂时,专业人士都对这项技术持怀疑态度。一次,来苏文峰实验室考察的外地厂家技术人员也不相信此技术,为证实自己产品的质量可靠,苏文峰当场把提炼出来的电极板从1米多高的地方摔下去,电极板还完好无损。

  在场的行家这才闭上了嘴。这一消息传出后,不少人前来苏老先生的实验室“取经”。

  ■端起放大镜自学成“教授”

  打开苏文峰的书房、卧室,到处堆放着比字典还厚的书。在苏文峰的枕头下,还压着几大本书,书上放着一把放大镜。“眼睛不好了,现在看书就是有点老火。”苏文峰说,他原来只有小学文化,对蓄电池处理技术一窍不通。但凭着毅力和精神,他就端起放大镜看完了一本本既深奥又难懂的专业书籍。

  “我爸爸的水平不比教授差!”女儿笑着说,父亲和大学教授谈起这种技术来,教授在他面前也连连点头称是。“哪里呀,我知道的只不过是一粒沙,对整个宇宙还是不了解。”苏文峰谦虚地打着比喻。

  ■传统技术易造成大气污染

  据了解,国内传统的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基本上采用火法,即通过对废旧蓄电池中的铅重新熔化,提炼出铅板。但该方法不但使铅板纯度降低,而且易造成大气污染。如今,苏老先生的湿法则是通过化学反应,使其溶解分离后提取含铅物质,这种方法对环境污染极小。

  苏文峰解释说,原来在长江沿岸分布着一些蓄电池处理厂,工作时要用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对废旧蓄电池进行熔化,整天浓烟滚滚。浓烟里含有大量的铅、硫等成分,对环境污染极大。目前虽然采取了多种防护措施,但成本颇高,且不能完全避免。而湿法则相对环保节能得多,只需要300摄氏度的温度,静悄悄地便完成铅提取。

  ■新技术既环保还能多赚钱

  除了环保因素之外,采用新方法还有更高的经济利润。苏文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废旧蓄电池收购价6000元/吨,精铅价为14000元/吨,用新方法生产极板价格节约4000元/吨,大厂一年节约成本大概在1200万元,估计两年内可收回投资。“新方法不但环保,而且回收1吨废旧蓄电池的利润在30%左右,而用传统技术的利润只有20%左右。”苏文峰说:“技术是死的,只有把它用起来才能造福于人。”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