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杜邦杯环境新闻人物
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2006年度杜邦杯环境新闻人物排行榜活动,经各地环保局、有关媒体、环保NGO等机构及自我推荐,经由有关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严格审定,最终确定10位上榜人物。现予公示,接受公众的监督,请在公示期(1月12日至27日)内发表您的意见。活动办公室联系电话:010-66503359-60213426007117(闫建涛)
杜少中
身体力行,以步代车,被公众誉为“为首都多一个蓝天,每月少开一天车”的先行者。
杜少中,1953年11月出生,北京市人,197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杜少中在北京市环保局主管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公众参与和新闻宣传,广泛依靠媒体监督宣传和发动公众参与是他的一贯工作方式。他注重公众参与环保渠道的建设,组织开展了“少一缕烟尘,多一分健康”环保有奖举报活动,还聘请防治大气污染特约监督员,让公众参与更加实在。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环保局已经连续3年开展了环保有奖举报活动,发动全市的市民与工地扬尘、汽车尾气污染、烟囱冒黑烟等环境违法行为做斗争,提供了两万余条举报线索,有力地支持了环保部门的执法。2004年起,北京市环保局建立了防治大气污染特约监督员制度,至今已聘请了3批。
2006年5月15日,北京市的79个车友会、33个大学生环保社团、民间环保组织和首都新闻媒体,共同发起了“为了首都多一个蓝天,我们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杜少中积极响应,次日即放弃公务用车,步行上班,乘坐公交车下班。
当日和次日,北京的各大主要新闻媒体以及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均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杜少中响应民间倡议,放弃使用汽车一天的报道。
在此之后,杜少中继续积极对“少开一天车”活动进行响应和宣传,他对自己提出要求,每个月都会有几天步行或骑自行车、乘坐公共汽车等绿色方式出行。
2006年5月底,“少开一天车”活动向北京市全体市民发出倡议,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放弃汽车,采用公交车、骑车、步行等绿色方式出行。
6月5日当天,杜少中放弃了用车,尽管他全天要参加4个直播和采访活动,距离50多公里,但他全都坚持骑车出行。
马军
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发布“中国水污染地图”,引起广泛关注。
马军1993年起在海外媒体工作,其间对中国环境和资源状况做跟踪研究。完成《中国水危机》一书,阐述中国七大流域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对流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威胁,提出中国一些地区可能陷入水危机,分析造成水资源困境的根本原因,倡导对江河生态的保护和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本书1999年底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于2004年在美国出版。
马军2000年任SCMP网络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负责协调网站在华业务,组织中国报道,同时为报纸撰写环境专稿。2002年加入博信国际咨询公司,为在华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有关中国环境、健康和安全(EHS)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咨询服务;为跨国企业在华的供货商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并以其开展环境、健康、安全和劳工权益的审核。
2004年入选耶鲁大学世界学人项目,其间对中美环境管理体制作比较性研究,并向美国各界人士介绍中国面对的严峻环境挑战,以及中国政府和公众为保护环境付出的巨大努力。2005年6月回国后,继续致力于江河生态保护的工作,同时撰写文章,探讨中国环境和资源管理体制变革方向和可行出路。2006年5月,马军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
2006年6月,马军出任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污染防治。先期领导开发了一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汇集和整理全国各省、市水质信息、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通过“中国水污染地图”网站提供给公众使用。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