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愚公”柴在军

作者:陈宗立 韩业庭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2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沙产业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掌声阵阵,“治沙愚公”、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柴在军的发言吸引了所有与会者。

  16年来,柴在军始终坚守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与风沙为伍,与戈壁做伴,成功阻击巴丹吉林沙漠的围攻,为沙漠中贫困的人们引来致富的甘霖。

跟沙漠较劲

  河西汉子柴在军,本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公务员职业。改革开放初期,他放弃“铁饭碗”,下海经商。凭着诚信和坚韧,很快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拥有千万财富的致富能人。

  而就在此时,河西走廊的风沙愈加肆虐。巴丹吉林沙漠以每年5—10米的速度向柴在军的家乡甘肃高台县涌来。此情此景深深触动了柴在军的心。他毅然放弃大好“钱途”,决心跟沙漠较劲,带领乡亲们在沙漠中闯出一条绿色希望之路。

  为了学习治沙经验,柴在军带着一辆车、三个司机轮番驾驶,用40多天走完了9个省的102个县,考察治沙情况。

  此后,战风沙,睡地窝,啃干馍,喝凉水,风餐露宿……所有这些大自然的“恩惠”,柴在军和他的伙伴都“享受”到了。

  治理沙漠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刚开始那几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柴在军精打细算,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资金还是捉襟见肘,治沙工程举步维艰。危急之际,柴在军忍痛割爱,先后低价卖掉了住房和两部汽车。为此,家人埋怨,亲友嘲讽,柴在军没有过多地辩白,继续治沙。

风沙口变成了生态园区

  从1994年开始,柴在军和他的团队从防风固沙、改良盐碱地、营造生态林入手,在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高台县沙嘴墩,先后营造出3万亩沙漠绿洲,使得那一带最大风速从24米/秒降到了8米/秒,风沙湮没312国道的现象一去不返了,当地的沙漠绿洲和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3万亩人工绿洲中,柴在军和他的团队先后培育出了樟子松、沙地柏等600多个超旱生沙漠农林作物品种,其中4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盛夏季节,记者在这里看到,绿树成荫,山鸡、野兔出没。昔日的沙漠盐碱地,变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樟子松基地和北方最大的沙漠农林科技示范园;过去的风沙口变成一座生态园区,成为河西走廊咽喉要塞上的重要屏障。

“绿起来”之后“富起来”

  在防风固沙成功后,柴在军又把目光转远——不仅使沙漠“绿起来”,而且要“富起来”。柴在军和他的团队根据钱学森的治沙理论,不断研发出“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适生农业新产品,以延伸阳光农业产业链,提高治沙的经济效益。近几年,他们已经在高台、肃南等几个县、近20个乡镇发展冬季上市的反季节红提葡萄产业。2008年12月,第一批红提葡萄成熟上市,每座温棚收入达到了2万元以上,种植3年以上的农户一座棚的收入超过4万元。今年,随着种植技术更加成熟,每座温棚收入预计将超3万元。他们还培育出营养保健功效极高,颇具沙漠特色的低耗水作物“黑番茄”,经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一项国内技术空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标准化生产黑番茄的国家。黑番茄已通过国家有机绿色认证,被列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从2008年开始,高台县南华镇、黑泉乡等8个乡镇以及秦王川流域的近千户农民已经开始种植黑番茄。

  柴在军的治沙精神和他的“沙产业”实践感动着人们,他先后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张掖市2007年十大骄子”,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浙江海洋学院环保科普实践团赴册…
    时光易逝,转眼之间,它已在灯火阑珊处。回想十天的社会实践…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