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宁:把污染物消灭在产生之前
——人物档案——
段宁
1975年从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土木工程系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2003年获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委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针对我国电解锰行业发展粗放、装备落后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段宁打破该行业污染治理传统的末端控制技术路线,提出“源头控制、过程减排和末端循环并举,以污染预防为重点,以科技减排为核心,以工艺无害化、设备封闭化、操作自动化、计量精确化为特征,以水平衡为主轴”的电解锰行业环境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路线,组织和参加了一系列电解锰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其中,若干项技术已经在电解锰企业实际应用。
——人物语录——
科技进步减排的速度赶不上经济发展增排的速度,这是我国当前减排工作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多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控制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模式一直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这很令人担忧。末端治理无疑是重要和必须的,可以快速地解决最容易解决的污染问题,但是,它不能解决污染减排的深层次矛盾。如果我们一直在末端治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电厂脱硫上“打转转”,企业本身用于减排的技术并不多,那么环境污染就永远也治理不好。
最好的末端治理技术,治不好最差企业排放的污染。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其资源利用率,这样才能大幅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才能有效地进行污染减排。可以说,污染减排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要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量,要通过技术进步,把污染物消灭在其产生之前。
“你好!我是段宁……”不管在什么时间,不管多忙碌,段宁总是及时接听电话,认真回应电话里的每一个要求。但几次接触后,记者明显感到,段宁越来越忙了。
正因为是忙,让记者采访段宁的时间“跨度”居然变得如此之长——第一次采访还是在2008年,由于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提前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视察,第一个问题都没有回答完,段宁就匆匆而去,采访只得暂停。此后,记者每次约段宁完成采访,段宁要么出差到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的第一线,要么在跟团队其他人员研究相关课题,或者开会写材料……
而国庆节前夕这次来之不易的采访中,也总是有人来请示、研讨课题。“我现在每天都讲八九个小时的话,嗓子都讲干了、哑了。”段宁虽然疲惫却神情舒畅,他说,“最近的三五年,我国环境科学研究到了黄金时期,对于一个环境科研人员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清洁生产的开拓者——
“很多年来,我一直想搞清洁生产的技术研发”
很多人都认为段宁是我国清洁生产研究的奠基人、开拓者,但他本人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很多年来,我一直想搞清洁生产的技术研发,不但从思想方法上,更要从企业层面的技术研发和工艺装备创新方面,为我国环境保护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到源头控制为主的战略转移,做一点开拓性的工作。”但面对现实,他不禁感叹:“实际进展离理想目标差得太远了。”
在段宁看来,清洁生产是一种创新性的思想,要求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但是,要想将这一思想落到实处,产生实实在在的环境和经济效益,除了改变环保理念和加强企业管理外,还必须按照这一思想开发出相应的技术、工艺和装备。”他说。
目前,工业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以前对清洁生产重视不够,近年来,我国铅、汞、镉、砷等重金属污染频发,仅最近一年内就爆发了云南阳宗海砷污染、山东邳州砷污染、湖南浏阳镉污染、陕西凤翔儿童血铅超标、湖南武冈市锰铁冶炼厂铅污染……随着重金属污染危害被人们日益熟知,段宁的工作也日益被重视,开展非常快速。
段宁表示,如果通过合适的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一般可削减污染物80%左右。同时,企业还能从废渣中回收有用的物质,从废水中回收贵重金属……这样一来,企业能大大节省生产原料的成本,还可以赚钱。“到时候,你不让他们提取、回收废渣和废水,他们还不肯呢。”最终,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均将大大减少,环境执法能顺利进行,也将使“污染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从口号变成事实。
“通过对电解锰行业的探索,我们想建立一条中国污染预防的新模式”
在段宁的办公室里,有一块大白板,上面写着“全水质分析:硒、氨、铬、镁、锰……锰渣制备建材过程中,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以及有害物质控制方法”等字样。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电解锰生产、消费和出口国,而我国电解锰企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南、重庆、贵州三省市交界的“锰三角” 地区。在电解锰行业发展迅猛,带动当地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曾经严重污染了环境,有的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三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解决“锰三角”地区电解锰行业导致的严重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段宁说。
在环境保护部“‘锰三角’环境评估及跨界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项目的支持下,段宁带领团队经常在办公室里彻夜讨论,研发清洁生产技术。
“电解锰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才开始不久,我们不仅要提供技术图纸,甚至连相关的机械设备制造都要承担,此外,我们还研究相关的政策、标准等,为清洁生产制度化提供保障。”段宁略带疲惫地说:“通过对电解锰行业的探索,我们想建立一条中国污染预防的新模式。这一污染预防新模式的背景是我国存在众多工艺落后、装备简陋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其主要内容是以依法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为工作基础、以研发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为根本手段、以污染减排和经济增长为主线、以政府和企业双赢为目标。”
电解锰生产工艺流程与大部分使用湿法冶金技术的工业行业接近,段宁期待着锰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将能推广到其他金属类型的冶金方面,为我国重金属污染治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共和国的同龄人——
“从出国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留在国外的念头”
作为一个共和国的同龄人,段宁认为自己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吃不饱、穿不暖;在文革中,搞不了科研,只能上山下乡。
“当时政府路线出现了偏差,对我个人的生活、工作,甚至对身体和心理,都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样,在改革开放后,党的路线有了根本转变,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在文革结束后,国家恢复了研究生制度,我就报考了清华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改革开放后,我获得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在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并担任助理研究员。”段宁说。
1983年,段宁来到了美国,那正是美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时期,段宁想留在美国非常容易。“从出国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留在国外的念头。”为了尽快回国,他甚至都没有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
“我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老院长托人捎来的话,希望我尽快回国参加工作,于是我马上就回来了。”当被问及没有参加博士毕业典礼是否有遗憾时,段宁摇摇头,说:“我当时就想着学成后,要回国效劳。现在也觉得还是这个最重要,个人的一点小事情算不了什么。”
“记得那年的冬天很冷,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没有钱买供暖用的煤炭”
1988年,在段宁回国后,科研单位如何改革还在探索中,政策出现了“曲线”。“记得那年的冬天很冷,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没有钱买供暖用的煤炭,贮存的煤只够烧三五天的。”段宁说,以后一段时间,国家又过分地鼓励包括社会公共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下海、开展认证等市场活动。不但没有条件搞科研,还使一部分科研人员流失了。
“现在我们实验室的经费也在增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科技支撑能力在不断增强”
经过长达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国家对社会公益性的项目和科研单位有了更准确的定位,对环境科学和清洁生产认识也越来越清楚、越重视。
段宁微笑着说:“从2001年开始,科技部对社会公益性科研单位进行了体制改革,建立了创新基地,对创新能力比较强、科技水平比较高的科研人员,在政策、项目和经费上给予支持。环境测试分析、生产过程模拟等,没有实验室不行,在发改委、科技部和环保部大力支持下,现在我们实验室的经费也在增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科技支撑能力在不断增强。”而他本人也迎来了清洁生产研究、实践的黄金时期。
很快,段宁留给记者采访的时间到了,段宁马上要到环境保护部汇报清洁生产科研进展情况。当记者离开段宁办公室时,发现他桌上摆放着一头牛的木雕——头部昂起、后肢弯曲、前肢正要发力,牛劲十足……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