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淡定人生路 浓烈红土情

作者:徐立明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31

  8月初的南方,大地像一盆火,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刘家站乡三分场村的田头,一望无际的红壤旱地上,农民们正在收获花生。

  在一片收获后的红土地上,一位戴着眼镜的高个子“农民”正在指导群众种庄稼。他的身边围了很多人,而在其他地块儿,花生作物等收获后并没有种植其他东西。

  记者带着好奇上前打听,一问才知,戴眼镜的高个子“农民”是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副站长周静博士。试验站位于江西鹰潭市余江县洪湖乡,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设立。

  从采访中得知,周静指导农民种植的,是一种叫粟米的作物。而像这样的指导,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周静指着脚下的红壤向记者解释,我国红壤地区水热资源丰富,但降雨分布不均,伏秋季节性干旱频发,影响区域农业的发展和红壤生产潜力的发挥。目前,红壤旱地一般只种植一季作物,江西主要种花生,从8月上旬至次年4月初,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如果增播二季秋冬作物,将会有效利用本区秋冬季光热资源,增加粮食产能。他正在做的试验,就是选择适宜南方红壤区秋种作物种类,探索宜种作物在高温干旱下的丰产技术和光热能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人多地少,国家一直把粮食安全放在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去年的试验结果是,红壤旱耕地秋冬季一亩能增加约200公斤粮食。我国红壤地区旱耕面积达1500万公顷,仅江西省就有约35万公顷,如试验成功并能示范推广,对国家粮食产量增加会有帮助。”周静充满憧憬地说。

  与红壤打交道的人

  熟悉的人都知道,周静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已经默默耕耘十余年了。他常年驻点实验站,整天与红壤打交道,与当地干部群众、专业技术人员打成一片,在红壤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展了多项科学试验示范工作。

  在参加国家“863”课题“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研究中,周静引进和改进以色列微喷灌溉施肥技术和设备,使之较好地适应了我国南方地区耕地和果园类型土壤、水文和地形特征,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形成节水节肥、高效精准灌溉的技术指标体系,提出通过间歇性微喷灌溉技术消除季节性高温干旱对柑橘等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的技术措施,提高柑橘产量25%以上,并显著提高了柑橘糖酸比等品质指标。他指导果园节水灌溉超过万亩,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他利用自己承担的国家“973”课题“纳米材料治理POPs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理和方法”的经费和多年的探索经验,在江西贵溪冶炼厂周边污染废弃农田里,建立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基地,将实验室的成果用到大田里,在一片寸草难生的污染废弃农田里,长出了青青的绿草和庄稼。有关专家和国内外同行到现场参观后兴奋不已。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在看到材料和照片后也很高兴,并给予赞许。

  这些年来,周静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赣东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红壤旱坡地治理以及红壤区域秋冬季农业发展等,分别建立了“低丘红壤区葛高产栽培技术及其产业化示范基地”、“低丘红壤区花生高产技术示范基地”、“红壤丘岗地区果园精准灌溉技术示范”、“低丘红壤地区种养食物链优化模式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和示范”等多个科技示范基地等;并为红壤丘岗地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立“高产、高效、优质、低耗”持续农业示范样本,累计示范面积100余万亩,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利用自己的一些业余时间,周静经常进村访户,帮助农民寻求致富之道,每年都要给农民讲授配方施肥等科学种田技术和环境保护等国家法律法规等。他引导鹰潭市数名下岗职工创办红壤生态示范农场,引进数十个优良品种在本地示范;帮助当地建立了数千亩生态农业技术示范基地。他还被聘为江西省鹰潭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特派员,组建鹰潭农业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整合鹰潭地区农业专家资源为“三农”服务,担任鹰潭市新农村建设指导专家,帮助建立新农村示范点。

  风雨无阻只为基础数据

  忍耐,淡定,默默坚守,这几个野外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素质,在周静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认为,十载野外,自己干得最为满意的工作,就是探索性设置和完善了红壤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长期观测样地及野外实验研究共享技术平台,取得了较高质量的野外科研观测数据。

  他带领红壤实验站监测研究技术人员,常年对红壤农田生态系统生态因子与生态过程时变性进行跟踪观测,规划建成了红壤农田生态系统9个永久性试验观测场,46个水、土、气、生长期监测样地点,既规范地进入国家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网络,又具有红壤区域特征,对基于红壤区长期生态学研究所需的基础观测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红壤实验站规范地作好长期监测打好了基础。

  为不间断地采集和调查野外实验监测数据,周静带领同事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在这些有上百个观测采样项目、遍及数十平方公里的野外监测点上,从事着重复和枯燥的工作。据统计,采集和分析积累了基于红壤区长期生态学研究所需的水、土、气、生近100个生态因子合10万个约580兆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对揭示典型红壤区域主要生态系统生产力构成、红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以及为红壤区域长期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令周静欣慰的是,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台站年度监测考核中,他们的工作多次名列前茅。业绩的获得与周静大胆开拓的工作方法密切相关。比如,工作中,他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监测长期样地设置与站上定位研究及其重大科研专项相结合,基础监测数据与科研课题任务相结合,制定出科研观测数据的管理与共享方法,为众多进站课题组提供大量的基础观测数据,获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数据共享信息系统,并与人合作发表论文50余篇,包括多篇SCI和EI论文。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华跃进和他的“猪笼草”世界
    为了搞清楚隐藏在一棵小草背后的学问,华跃进从西北大都市来…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