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约翰·马敬能

作者:华凌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14

图为约翰·马敬能博士

 图为约翰·马敬能博士

 图为《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的封面

  他,曾与著名动物生态学家珍妮·古道尔一起在非洲考察黑猩猩等野生动物;

  他,在越南和老挝边境发现了体积庞大的剑角牛,这被誉为“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

  他,行走于中国的野生丛林,自称“鸟人”、会说鸟语,参与编著被观鸟人视若“圣经”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他——就是国际知名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英国著名鸟类学家、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官员约翰·马敬能(John MacKinnon)博士。不久前,记者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于昆明举办的“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系列活动中采访了他。

  森林中快乐的“鸟人”

  年逾六旬的马敬能,面容清瘦、动作敏捷。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植物园里,他像个好奇的大男孩,随时随地用相机在林间捕捉常人发现不了的小动物,如扇尾鸟、小松鼠等,对各类植物的名字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家族史更是如数家珍。

  访谈时,他说,自己对大自然有种特殊的感知力。这源于幼时在寄宿学校深夜熟睡中遭遇的一场大火,当时惊醒的他非常害怕,在滚滚浓烟中四处夺门,最终逃出,从此落下个毛病,夜里总是睡不踏实,星点动静即会醒来,而这种敏感倒十分利于丛林中对野生动物的搜索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别人忽略的东西。比如一次很多人进入森林寻找红猩猩,可总也找不着,而他刚入丛林,凭借非凡的耳力就发现了一只。

  采访中,马敬能思维活跃,爱开玩笑,戏称自己是森林中的“鸟人”。他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稀有鸟类的叫声,并讲述那些“语言”的含义,展现出大自然中的妙趣。

  在网上搜索《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会发现这本由马敬能倾注20多年心力编著的图书曾一度脱销,供不应求,很多网友留言称赞这是一本非常棒的工具书。书中记载了1288种野生鸟,向读者图文并茂地介绍如何识别鸟类的简单方法,分别以中、英两种语言出版。

  体验不断发现的喜悦

  记者忽然发现马敬能托腮的右手小拇指的残缺,便问那是怎么弄的。他轻松答道,在原始森林里难免会遭遇大象、悍熊的袭击,并与之搏斗,而小拇指是被一头野猪生生咬掉的。

  直面大自然的蛮荒野性,难道他就不曾恐惧过吗?

  这个问题似乎让马敬能陷入沉思,他很快梳理思路,说:“是的,也有害怕的时候,但自然界真是太奇妙了,那里总有非常全新的东西,每次的发现都令人兴奋不已。”由此,强大的好奇心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以至于他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几近四十载,足迹遍布亚洲的森林、高原、湿地,并自1986年起扎根中国致力自然保护研究。

  马敬能生长在英国一个富裕的家庭,可是他抛却了城市的优厚生活,到大自然中与动植物为伴,当初那是一个怎样的开始呢。

  他答道,从小就不像自己的四位姐妹喜欢宠物那样的小动物,而关注大一些可怕的野生动物,像蜥蜴、老鹰、蛇之类。12岁时,他参加一个非政府组织举办的鼓励年轻人接近大自然的夏令营活动,接触到一些有关地质、自然生态方面的知识,由此对大自然萌生浓厚兴趣,以致大学期间,酷爱自然历史,一心想去自然保护区工作,向往怀有孩童般的心情去体验发现的喜悦。不过现在,也对其中的危险深有体会。

  马敬能接着说,曾在肯尼亚政府部门任职的舅舅,认识当时正在非洲工作的珍妮·古道尔,就把刚大学毕业的他推荐给了她。后来,他还向其丈夫——《国家地理》杂志的优秀摄影师学到了很多摄影技术。

  在过去的百年里,人类新发现的哺乳动物总共只有10种,而其中3种就与马敬能的发现有关。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越南负责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物种保护项目时,发现一种很奇怪的角,追本溯源断定那是一种外形很像羚羊的野牛角。而这种野牛(“Vu Quang Ox”,后改称“Saola”)以前从未被发现。在20世纪末居然还能出现大型有蹄动物的新种,这在当时成为轰动全球自然保护界的大新闻。其实,早在几年前《东南亚鸟类图鉴》的编者克雷格·罗布森(Craig Robson)也见过这种角,但推断是山羊角,后来当他确定曾经所见的即是剑角牛的角时,简直后悔死了!

  要相信大自然的力量

  马敬能有个很大的本领,即深入浅出地把复杂抽象的话题简单生动化,那么,他是如何诠释生物多样性的呢?

  他先打了个比喻,物种就像图书馆藏有1万本同样的书;生物多样性则像图书馆拥有一万册不同种类的书,经济价值不变,但其知识价值相当不同。同理,森林里只栽一种树与种植不同种类的树是不一样的。生态系统正如一幢房子,门、窗等部件被取走得越多,它就越脆弱。

  去年,马敬能编了一本关于中国哺乳动物的书,收集了488种哺乳动物。他说,事实上,对小型哺乳动物的识别比对鸟类的识别更困难。要把它们逮住,近距离地观察其牙齿、身体结构等。在中国,光鼠类就有30多种。而只有充分了解自然中动植物的特性,才能谈到如何去保护它们。

  马敬能曾是位IT专家,但现在对高科技却另有一番见解。他说,自然保护其实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与科技没多大关系,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年轻的生物学家对实地考察不感兴趣,喜欢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如DNA检测等来开展研究,这是“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科技的应用有时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不再关注一些根本的东西,就像计算机可能会摧毁我们的生活。但即使没有电脑、GPS、远程控制系统,也可以很好地开展保护工作。

  他指出,不要对自然过多人工干预,要相信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是非常强大的,我们要有效利用大自然的能量,然后去做一些大自然想做之事,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和自然的斗争将永远继续下去,而大自然始终会战胜,返回到其原本想要走的轨道当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国际知名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约翰…
     图为约翰·马敬能博士 图为《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的封面  …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