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美 与人性尊严的交辉
——“天·地·人”生命三部曲之《喜马拉雅》
2000年度凯撒电影节最佳摄影和最佳音乐两项大奖、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喜马拉雅》刚登上荧幕就好评如潮。苍茫澄澈的雪域风光,古朴自然的藏地风情,雅克·贝汉延续着他一贯“以胶片记录生命”的风格,向人们展示着喜马拉雅山深处,人的生存依赖着自然恩泽,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彰显出人性的尊严与光辉。
故事讲述喜马拉雅山深处一个叫多波的小村庄,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山村中,每年最重要的事就是赶着牦牛带着自己村庄的盐长途跋涉,到另外的村庄去交换粮食,以维持一年的生计。老头领霆雷的大儿子拉帕在运盐途中发生了意外,霆雷认为是同去的年轻人卡玛为争夺头领的位置而害死拉帕。他要为孙子慈仁保住头领的位置,所以动员了一直在寺庙里做喇嘛的次子诺布帮忙,决心带着孙子走完一趟艰难之旅。卡玛是有独立思想的年轻人的代表,他不相信占卜,独自带着一群年轻人提前出发去换粮食。霆雷带着遵守占卜传统的老人们随后踏上旅途,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他选择走非常危险的小路,终于赶上了卡玛。霆雷带着对雪山的坚定信仰预知到暴风雪即将来临,所有人跟着他继续前行,卡玛却为了表示抗议独自留下,两个人的矛盾再次升级。暴风雪使商队陷入困境,霆雷一面以坚定的信念鼓励大家前进,一面独自回头察看有没有掉队的乡亲,终于体力不支昏倒在雪地上。随后赶来的卡玛救了霆雷,霆雷也在诺布的劝说下开始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卡玛。商队战胜暴风雪脱离了困境,霆雷也支撑不住了,他在倒下前将头领的位置传给了卡玛,永远留在了雪山上。
整部影片贯穿着人与自然之间的依赖与抗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却又以坚定的信念在苍茫大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霆雷这样向孙子慈仁解释死亡,他说:“所有的生命都会死亡,然后重生再死亡。”霆雷自己在弥留之际躺在雪山上坚定地说:“我要留在这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死亡在原始纯朴的藏民眼里没有太多功名利禄的牵挂与不确知的恐惧,死亡就是向自然的回归,最为沉静平和,因为人类原本就属于这里。星星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商队去大麦之乡用盐巴换来粮食,“土地不能没首领,女人不能没丈夫,孩子不能没父亲”,自然的规律在人的生活中显得如此质朴无华又至高无上。然而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却并不是畏首畏尾的懦夫。当你听到诺布说:“当你面前有两条路时,走最难的路”,卡玛说:“我们幸存靠的是我们自己”,你的耳边就一定会响起霆雷那可以吓退豹子的喊声——“在他呐喊的时候,人和野兽都要低头”。
影片由法国导演艾利克·瓦利执导,法国、尼泊尔、瑞士和英国4国联合拍摄。主要演员除了霆雷之外,喇嘛诺布也是真正的喇嘛,年轻的继承者卡玛来自西藏,与导演在加德满都相遇。女主角佩玛则是印度出生、西藏长大的女孩子,她过去曾经在《火线大逃亡》中演出,算是有过演出经验的非职业演员。片中的小孩帕桑自小与导演认识,也有过许多演出经验,他在加德满都受过英语教育,是所有演员中最有知识水准的人,也因为这样他还敢与导演为了酬劳讨价还价。法国音乐家布鲁诺·库列斯充满藏地风情的音乐具有相当的独创性,他把寺庙中喇嘛的诵经、藏地民歌与西洋交响乐巧妙地结合起来,用铜号模拟传统的藏族法号,用男低音声部模拟喇嘛的诵经,用一种西方人最容易理解的方式传递出那片神秘土地的奇特美感与深邃气息,伴随着这些出神入化的镜头带给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
为了能够确切呈现当地的生活形态,导演艾利克·瓦利花了两年的时间与所有的演员共同构思脚本并且让彼此熟悉。为了能够完整呈现当地的景色,影片在海拔5300米的高山上实景拍摄,摄制组经受了高山反应、零下25度的严寒和雪崩等恶劣气候的考验,外景部分完成后,每个人体重都减了10公斤。艾利克·瓦利和他的摄制组本身也真切地体现了电影的内涵,他们真实记录了大自然,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彰显出人性的尊严。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