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绿色视点 >> 文章正文 | ![]() ![]() |
|
|||||
| |||||
绿色的歌 | |||||
作者:薛栋成 文章来源:江阴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3 | |||||
一进入夏的门槛,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幅萤飞蝶浪,蛙鼓蝉鸣,百虫唱和,众妙毕集的夏日背景,这时,一个奇特的“歌者”踏歌而来,它便是小虫“蝈蝈”。 蝈蝈靠振翅发声,雄性才能鸣唱。虫虽小,可在远古时期就出了名。《经史》云:“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莎鸡——蝈蝈也,小虫真还有点来头。 蝈蝈披一袭晶莹剔透的绿袍,十分惹人喜爱。蝈蝈姓“农”,是土生土长,土调土唱的田间歌手。倘把这个绿色的歌归入生态唱法,或许更合理一点。 我喜欢听蝈蝈的鸣唱。 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对土生土长的小虫自然情有独钟。这是绿色的耕者与绿色的歌者之间的一种感应吧 在乡下,一到立夏,青青的豆稞下,如茵的花生上,绿阵般的南瓜藤里,墨云似的丝瓜棚中,都掩映着这绿色的小生命,小虫轻松地弹拨着背上的琴弦,演奏着欢快的歌曲,给农家田园平添无限浪漫野趣。 蝈蝈是北方的叫法,我们这里称“叫哥哥”。叫哥哥呜叫的前奏曲调是“轧织、轧织”的声音,如古代纺车的转动声,所以又叫“纺织娘”、“落纱娘”。接下来的主旋律是“织、织、织……”时重时轻,四分之四拍的音符,一口气可弹奏20多个节拍。白天的蝈蝈沉默如金,很少发声,以其绿色的外衣为掩护,匿伏于瓜棚豆架、藤蔓茎草间;一到夜间大展歌喉,大放异彩。 笼中的蝈蝈,生活俭朴,一小块瓜果皮,一瓣花,一粒豆,那怕一片菜叶,都能打发它,晚上照例一放歌喉。此时小虫的歌声,不知是怀念蹦跳自如的绿色舞台,还是思念那田间旷野清趣;是想念它的血缘亲人,还是眷恋它的配偶﹖总之,歌便成了小虫的全部梦想与依托。 蝈蝈属“土”,正宗的“农村户口”。但城里人喜欢田间歌手的天籁之音。每当立夏,闹市就能看到农村老乡肩挑车驮小山也似的批量蝈蝈笼。争气的蝈蝈凭它原生态的齐唱来打动人。以前几毛钱一个、现在一二元钱一个,这就是“乡村歌手”外加一个笼子的身价,一支中档烟的代价,就能买断一个农家歌手一生的知识产权。小时候捉一只蝈蝈花去老半天时间,还要用秸秆编织笼子。带“农”字头的产品不值钱,贱如农民工的苦力。“剪刀差”把他们剪得好凄惨。 看到蝈蝈熟悉的身影,每年总要买上两只,现在增加一倍——买四只。书房、卧室、阳台、客厅都挂,这里面也至少有一点“同农相邻”的因素吧进了门的蝈蝈就成了我家的“人”,我每天负责喂食。那天有事,夜里睡到床上才想起白天忘记了喂食,我赶忙到外面采丝瓜花喂它。这时夜阑人静,整个世界都沉醉在酣梦中,独小家伙在笼中伸展着它那双强有力的腿,旋筋斗、拿大顶。相看两不厌,一时睡瘾全消。我干脆搬了张躺椅,躺在蝈蝈笼旁,听它嘹亮的歌声。小家伙真有灵性,唱得特别起劲,那种执着,仿佛这个夜晚就属于它这个乡村歌手和我这个农家知音了。记得哪位诗人这样说过:“像黑夜一样赤贫,像白昼一样富有”。这时应该倒过来——有蝈蝈歌声的夜晚多么富有啊一会儿,蚊子的叮咬和手中一把蒲扇的坠地把我惊醒,我竟物我两忘地睡着了。蝈蝈的歌声还真是催眠曲 热浪在蝈蝈的呜叫声中渐渐退却,凉爽的秋被蝈蝈的歌唤来了。深秋入冬,气温陡降,蝈蝈的呜叫声变得稀少而短促,像倒嗓的男低音。再后来,音色越来越喑哑,简直有点声嘶力竭了,让人不忍卒听。直到最后,我的蝈蝈憋足气,吟出最后一声挽歌,便走完它的光辉历程。 我写这篇短文时,我的蝈蝈又在纵情高歌。蝈、蝈、蝈……听得人心里都踏实。 有蝈蝈的夏天才像夏天。(薛栋成)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绿色奥运相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绿色奥运相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绿色奥运相 绿色奥运相关知识:环境与环 绿色奥运与环境保护 江苏南京:从“绿化中心”到 绿色山东挖掘“绿色财富” 在奥地利看环保 文艺应有的绿色之思——我国 榆林:水保锁住风沙 塞上满目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