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环保:走向“深绿”、走向乡村

作者:廖晓义    文章来源:价值中国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30
廖晓义:从“浅绿”到“深绿”,我们越来越把对于生命意识的复苏看做环保意识最基础的一条。

  价值中国:您提出了绿色生计、绿色生活、绿色安全、绿色养生、绿色伦理的概念,您理解的“环保”是什么?

  廖晓义:我自己对“环保”的理解是经历了一个从“浅绿”到“深绿”的过程。所谓“浅绿”是在物质层面的环保,像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少用一次性制品、救治物种等;“深绿”,就是深入到生命和心灵。

  从生命能量的角度来讲,环保其实就是一种活法,一种惜物能、蓄心能、增体能的活法。我们越来越把对于生命意识的复苏看做环保意识最基础的一条,没有生命意识的复苏是不可能有环保意识的复苏的。如果说我们本质上不在心灵上进行这样一种复苏,或者心灵深处不去除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私和消费最大化的贪婪,谈什么环保?

  有一次一位电视台记者问我,什么叫拉动内需?我说内需应该是人内在的需求,现代文明犯的很大的错误就恰恰忽视了内在的需求。人这个物种活一辈子,挣钱只是其中的一个需求,人的真正内在需求是什么?当你有病的时候,你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需求;当你郁闷得要跳楼的时候,你会知道心灵深处的内在需求,你的快乐和健康。可是这种东西长期被人们忽略。人们以为拥有物质就是全部的幸福。

  单向地依赖消耗物能的生活方式,不仅造成环境的恶化,而且导致心灵的硬化和身体的退化. 对车的依赖,是腿脚的退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对于空调的依赖,是皮肤呼吸能力的丧失。高强度的工作、高速度的节奏下的压力,以及因追逐物能造成环境的污染,是造成各种的现代病和猝死的成因。更要命的是,在为获取物能的竞争、斗争和战争之中,心灵被污染,人心如荒漠;失去了和自然血脉相通的情感,割断了周围的人情、亲情、友情、乃至爱情,由此也失去了快乐的源泉和快乐的能力。

  

  乐和家园

  价值中国:您怎么看待现代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一种观点,科技就是物质化的思想,那您觉得人类应该在怎样的思想指导下发展、使用和看待科技?

  廖晓义:科技不是坏事,关键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对科技迷信了,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进行道德评价。使用科技的人如果割断了与天道的联系,放弃了对人德的追求,科技双刃剑的恶性的一面可能会被无限放大,人们就可能死于自己创造出来的科技手里。

  道德问题是一个根儿上的问题,我认为现在不在于人们对文化谈的是不是太多,而在于我们理解的文化究竟是什么。其实中国的文化,就我的理解来讲,还就是两个字:道和德。回到《道德经》,道就是宇宙的规则,德就是遵守宇宙规则的态度。如果没有这两个东西,不管是科技还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困难的。虽然道可道非常道,宇宙规则是很难描述的,但是天道其实和西方人说的信仰一样,都是调节和约束人的妄为的轨迹,这个轨迹是存在的。如果你不承认这种轨迹的存在,也可以不遵循。但是妄为的后果就是天人分裂、身心分裂、个体分裂,就是现在的各种危机。我曾经问过一个建筑学家,他为我们讲了生态民居的几条基本原则:自然是最好的,万物是关联的,宇宙是变化的,我认为这是对“道”的一种描述。这些看起来太玄,很难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但凡遵循道和德的人,是会从中受益的,是能够接近和体悟那种“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状态和行为的,这就够了。

  价值中国:您刚才提到了“分裂”,所以您说“中国环保最大的问题是把‘我和你’变成‘我和我’”。并在2007年冬季提出“乐和”这个概念,这是一种很中国式的环保表达,它与西式环保有什么不同?

  廖晓义:其实这个世界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讲,我把它叫做“尚分”。这种分的思维,就是现在各种社会危机、生态危机和健康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所以,“乐和”不仅仅是快乐的意思,还有一个“乐于‘和’”的意思。

  我们看“环境保护”这个词,在英文里叫“environment”,这里就隐含一个意思,就是这里面肯定有个“center”;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人有强大的力量去保护环境。这个说起来都没错,但是如果我们往深处看,从“和”的思维看这个世界的话,我们能看出一定的区别。其实在“天人合一”的概念里,很难说有严格“环境”这个概念。就像我去过的很多古朴的乡村,他们认为大山就是他们的身体,河流是他们的血液,森林是他们的毛发,这都是一体的,不存在一个“环境”问题,最多我们叫“自然”。另外,从“乐和”的世界观里来看,人只是整个生物链条里一个非常脆弱的环节,只是三千万个物种之一。我们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保护,人就像一个婴儿,看起来挺闹腾,但是不能离开母体。水和空气出了问题,哪里还会有人的生存? 大自然伸个腰、打个哈欠,对人来讲都是了不得的 “自然灾害”,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的要义就是要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里走出来。

  

  价值中国:很多观点一直在说,2008年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要进行一个产业转型和文化转型。那么,从环境文化的角度来讲,您觉得应该转向哪里?

  廖晓义:我们不妨从中医文化里对待生命的态度开始,就是我们活在一个什么世界里?中医里讲三宝:精气神。精,就是形,是看得见的;气,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活一口气,是我们的生命能量,其实也是人和宇宙万物连通的通道;神,就是心灵。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人的心和天心,即宇宙是相通的,人要“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精气神入手,能看到古人对世界的看法里不只是有形的世界——地,还有一个无形的世界——天,联系有形和无形世界的,叫人。人一方面通神灵之德,另一方面领万物之情。所以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就是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意义。

  质疑和挑战过渡消耗物质能源的生活方式,不是让人们去牺牲,恰恰是人们要找回现代社会最难得的奢侈品,这就是健康和快乐。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并不意味着经济的衰退,而恰恰是产业转型和新的生态经济的发动机。

  当人们不满意食品污染而追寻有机产品的时候,当人们真正把食品安全作为生命基本诉求的时候,中国这个既有土地也有劳动密集型人力资源的农耕大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有机食品菜篮子;

  当人们在对于物质的无休止追逐中找不到幸福的时候,当创物产业很难拉动内需而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精神产品的时候,就有可能使中国悠久的文化资源成为创意产业的资粮;

  当人们厌倦了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大宗产品而向往个性化手工业制品的时候,当人们厌恶了污染而崇尚返璞归真的自然产品的时候、中国几千年手工艺传统有可能与时尚结合而引领风骚;

  当人们真正关注健康,用生命崇拜代替了资本崇拜的时候,当人们不甘忍受心灵硬化的苦闷而追捧各种形式的国学研习的时候,古老的养生智慧和国学教育有可能拥有最具潜力的市场。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中国式环保:走向“深绿”、走向…
    廖晓义:从“浅绿”到“深绿”,我们越来越把对于生命意识的…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