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实施新农村建设决策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政府 实施政策 局限性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把它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2月,中央1号文件正式发布,其中的20字方针描绘出新农村的未来图景,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的是以新农村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即发展经济是为了农民自身的需要,以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增长。【1】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这一全面改变农村面貌的伟大变革中,怎样突破政府在实施新农村建设决策中的局限性,使之健康发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 资金方面
(1)“三改”的实施现状
“三改”是指改造厨房,改造卫生间和改造蓄禽圈舍。政府在要求农民对上述生活设施进行改造时,农民会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经济方面。首先,在改造方面的这一笔费用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就难以承担;其次,在使用过程中甚至还要一定的开销更让农民不愿去对其进行改造。就拿改造厨房来说,如果将老虎灶(农民对一种使用燃料非常浪费的灶俱的形象比喻)改成煤气灶,每户居民每月将要多开销80元左右,而原本的老虎灶使用的燃料是柴禾,农民可以使用秸杆或树枝,可以说农民不需要花钱买燃料。
(2)村村通工程
村村通是指用水泥路将每个村贯通起来,从而给人们出行和学生上学带来便利。但水泥路修的太窄,水沟养护等配套设施不齐全,在每200米至300米之间没有修一个汇车道便于通行,有的村落甚至还没有通上水泥路,这是村村通工程所暴露出来的最明显问题。每公里道路国家补贴3万元,剩下的由县里补助,要全面落实村村通,单单靠上述两方面资金来源是远远不够的。
(二) 技术方面
沼气池作为“三改”政策中的一个亮点理应普遍推广,但实际调查中发现使用率一点也不高,通过与农民交谈发现除了建造需要费用外,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是导致使用率偏低的另一重要原因。概括来说是:①煮饭时火时断时续,点灯时灯光昏暗;②发酵后沼气池内的废渣不易清除;③由于技术不到位,沼气池不能保证密封,因而会有废气从池中逸出导致气味非常难闻。这几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沼气池的使用率不会太高,但如果每户居民能将家里的老虎灶改成沼气池,在生态环保方面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同时也会给农户自家的经济带来一定的节约,乡政府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我们透露一户一年因使用沼气可节约近400元,这对农民来说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但农民文化层次普遍较低,涉及专业方面的知识往往束手无措,要想推广相应政策,政府除了保证资金到位外,其他各方面的配套政策也要落实。
(三)政府与农民交流的不足
农民自主是保证新政策在当地有效实施的可靠保障,让农民深切感受到政府是在为咱老百姓办实事,那么对新政策的推广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如今有的政府与农民交流明显不足,交流的效果不太明显,这就导致了政府的某些做法不被农民理解,进一步导致了一些好的政策无法大范围推广。“三清”“三改”和村村通等政策无法大范围推广与这方面因素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联系。在农村,政府与农民的交流渠道主要依靠下列几种途径:①大的政策和方针通过电视新闻传达;②在政府门口有宣传栏、明白纸和公开栏,政府有什么政策会在上面公示;③上级会将需要传达的政策通知村长,由村长向农民传达。交流的渠道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宣传的效果不明显,这中间的原因何在,经农民反馈,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农忙时没有时间看电视,因此不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②宣传栏、明白纸和公开栏在政府大院里,前去查看太麻烦;③村长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每次都将相关信息传达到每家每户。种种原因就导致了宣传不到位,从而不能让每家每户都清楚的了解政府的最新动态。因而,政府宣传政策的改革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二、如何突破局限性
(一) 农民自主
(1)加大农民教育力度。农民是农村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建设新农村,当务之急是“人”,重中之重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当前,一方面要根据农民的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等讲座,以解决农民生产就业中的实际问题,或者采取夜校或培训学校的方式,发挥农村“带头人”的作用,形成专家给“带头人”传授,“带头人”给村民传授的良性互动关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对农村贫困地区大学生补助和贷款计划,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建设新农村的新生力量。
(2)提倡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建设项目具有不同的属性、各自的功能。像乡村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义务教育等,具有公益性,应主要由政府负责建设和发展;而农业生产、农房建设等,主要是农民自己的事,应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由农民作主办。在“生产发展”方面,要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尊重和保障农户拥有承包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权利。在“村容整洁”方面,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在征求农民意见的基础上搞好村落规划,具体建设则放手让各家各户按规划要求自己去实施。
(3)落实公正平等的受益权。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维护和发展农民的根本利益。调动农民参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建立激励机制,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出发,打破有损农民利益的制度壁垒,给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亿万农民具有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能力,与城市居民一道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按照一定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切实改善农村路、水、电、气、通讯、环卫等生产生活条件;
(4)落实民主管理权。杜润生先生曾经主张“构建农村公民社会,不断强化社会功能,逐步弱化行政权力。让村民会自己组织起来,自己当家作主,靠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组织和社会组织,如蔬菜协会、水果协会、农村建设理事会等,农民有了组织载体,才能对接上国家的资金和投入,对接上国家的政策投入,才能更好地自我管理、参与市场竞争。要建立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素质,健全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村制度,建设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必须将农民享有的政治权力从宪法上的抽象规定落实到具体、可执行的各项法律中去,并确保法律的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真正拥有经营自主权、收入支配权、政治民主权、国民教育权等等,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当农民有了自己的权力,就能真正启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转变全体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3】。
(二)政府扶持
(1)建立服务型政府。建立“农村对话”机制,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农村的民意和发展状况。通过定期举行的全国农村会议、农村青年对话、在线讨沦、民意调查和农村工作组汇报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吸引来自农村,特别是偏远北部地区的居民同政府官员进行“开放式双向交流”,讨论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并确定需要政府优先解决的问题。建立“农村透镜”机制,增强各级政府、各部门官员“心有农村”、“主动为农村服务”的意识。所谓“农村透镜”机制,是指各政府部门在做任何决策或批准任何项目时,都要站在农村居民的立场上,对照政府确定的促进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考虑该决策可能对他们产生的影响【4】。
(2)增加财政投入。一方面增加农村公共财政方面的投入,主要解决地方公共品开支的问题,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如政府对农村垃圾处理、环境绿化、公共场所建设进行投资,治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另外,为农民免费设计适合各地民俗民风的各种类型的住房,并对农民按新村规划建设住房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另一方面,增加支农资金的投入,国家的支农资金要下达到乡村基层,直接资助农村发展项目,切实解决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其中包括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如政府要加大对大型水利浇灌设施、交通设施、电力和能源设施等的投资,对农村的道路、供排水、通讯、广播电视、校舍、卫生院(所)等基础设施,以村为单元进行全面改造建设。
(3)建立农村保障制度。第一,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一致、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和保护好农民的基本利益。第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鉴于土地承包经营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严重滞后,今后还需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 第三。积极改革一系列歧视性制度。努力消除农民和城市居民在就业、受教育、福利等方而上存在的制度性差异。国家政策和制度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处于发展困境。同时,农民还是最受歧视的一个社会群体,农民被看作是“落后、愚昧和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农民越穷、越容易受到种种限制和歧视,而越受到限制和歧视,农民就越穷。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上,国家要改变原有的不公的资源分配政策和制度,使农民获得与市民同等的公民待遇,得到社会的尊重。让农民能够在获得公正待遇的基础上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5】。
三、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而政府作为实施这项决策的带头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表现的局限性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要想打破这个瓶颈,既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要发挥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主性。通过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或学习、交流、谈判,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促进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样也有利于矫正政府行为的偏差和新农村建设行动与目标的偏差,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把自己置于扶持的位置上,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新和提供各种制度和政策。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事业中的职能,是帮助者不是具体决策者,是监督者而不是实施者【6】
参考文献:
【1】 农村信息网
【2】 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
【3】 邓忠.从农民的视角看新农村建设
【4】 赵青,杨士龙.政府成为农民发展的伙伴
【5】 林兴初.新农村建设视域中新型农民的型塑
【6】 杨鹏,王俊.自上而下建设新农村SEE生态协会社区发展项目的启示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