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26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农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变。

第一次重要转变,发生在本世纪50-60年代,强调人均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第二次重要转变,发生在本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强调经济增长的合理再分配,并首先把农业视为优先发展的部门。它刺激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兴建和发展,并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第三次重要转变,发生在本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强调经济增长必须解决人类的基本需求,特别要注意解决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该战略认为,增长本身并不能保证基本需求的满足,只有通过在社会各部门间进行资源的再分配和改变增长方向来实现利益共享,才能达到基本需求的满足。

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是80年代末人类全面认真总结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社会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并在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成为各国的共识。

2 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1996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宋健同志把可持续发展思想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包含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去提高质量才能真正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第三,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就是谋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平衡;

第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

1988年世界粮农组织理事会对农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下了如下定义:持续发展就是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以及调整机构和技术变化的方向,以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及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这种(农业、牧业、林业和渔业方面的)持续发展能保持土地、水、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社会上能够接受。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保障粮食安全。(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的状况。(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说得明确一些,就是三个"确保":确保农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和生产者的健康。

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发展背景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模式也不尽相同。对于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但必须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前提下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环境是人类农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人类在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工业化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通过推行石油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森林锐减、草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地力下降、植物病虫害增加、自然灾害频繁等。加之过快的人口增长,反过来又大大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 经济建设与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生活过得更幸福、更舒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材料、先进工具、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减少了对资源的消耗、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所以说,环境与发展并不是相互对立、不可调和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4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环境制约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更为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资源短缺

我国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近10年来,人均耕地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全国耕地的2/3为中低产田。目前“三化”草原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从1950年至1980年,中国的自然湖泊从2800个减少到2500个,减少了10.7%,湖泊的总面积减少了11.5%。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大量农业遗传资源损失,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近50年来,约有200多种高等植物灭绝,现在约有4600种高等植物和433种脊椎动物处于濒危状态。

(二)水土流失严重

全国每年有2460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长江流域60%的泥沙来自中上游开垦的坡地,仅四川、重庆每年流入长江的泥沙达到5.33亿吨,陕西省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5—8亿吨。水土流失导致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减少耕地100多万亩,损失的肥力相当于4500万吨化肥。全国“八七”扶贫计划所确定的592个贫困县中,约有80%属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三)环境污染加剧

9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其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由1989年的23.8%上升到1995年的42.5%。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1995年乡镇工业的烟尘排放量、废水中COD物质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工业排放总量的54.2%、46.5%、38.6%。

农业自身污染也不容忽视。1997年,全国化肥使用量达3980万吨(折纯量),农药120万吨,地膜覆盖约一亿亩,使用量达62.6万吨。全国按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约260公斤,太湖流域达600公斤以上,化肥有效利用率平均只有30-35%左右。从1984年到1994年的十年间,全国化肥用量从1739.8万吨增加到3118万吨,增长了90.7%。1995年全国农田积累氮素350万吨,磷素(P2O5)449万吨,农田土壤中的氮磷大量迁入湖泊、水库、河流、海湾,使这些水域发生富营养化。

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全国发生农业急性污染事故达1057起,影响30.4万公顷农田和14.08万公顷水面。目前,我国农业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已达1.5亿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25亿元(按1991年不变价)。全国有8200多公里河段鱼虾基本绝迹,2.5万公里的河流水质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据全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估算,我国因污水灌溉引起的耕地污染面积为32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3%;大气污染农田面积8000万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6%;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重金属污染农田面积1230万亩;农药污染农田面积1.36亿亩。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本已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四)自然灾害频繁

由于生态破坏,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专家评价,90年代洪水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为100亿美元,干旱造成的损失高达350亿美元。仅1998年,长江流域,东北嫩江、松花江流域暴发了特大洪涝灾害,损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5 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小康和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结构也不十分合理,资源配置效益较差,产品质量不高,一直在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追求数量(产值)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的道路。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在低技术组合基础上依靠高物质投入来支撑,是人、财、物等外部资源大量投入的结果。这种靠拼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不仅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而且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较为有力地人口控制政策,但目前每年仍以1600万的速度迅速递增,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按照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及消费水平计算,届时将出现三分之一的粮食缺口,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

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的发展任务极其艰巨:要促进粮食增产,确保16亿人的食物安全;要发展经济,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要不断创造就业机会,转移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有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解决,中国农业不能再走破坏生态、掠夺自然资源、追求短期效益的老路,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为了可持续发展,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压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减缓人口增长速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二)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政策法规体系

坚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国家指导下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逐步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使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事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农业环境保护机构,明确中央、地方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一起抓;推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如土地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矿产资源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和100多个地县分别制定了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新的形势,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制定必要的综合性自然资源管理法规,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另一方面,要强化有关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装备,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使资源环境管理真正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三)大力推广生态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是在总结广大农民二三千年积累的丰富生产实践,学习和借鉴国外生态农业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十多年来,生态农业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全国现有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51个,省级试点县100多个,加上乡(镇)、村、场各级试点总数已达2000多个,覆盖面积达2亿多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7%左右。全国已有七个生态农业示范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是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农业部计划从现在起到2010年,再抓300个生态农业示范区(县)的建设,力争覆盖面积达到3亿亩;

(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强化森林资源管理,禁止滥砍滥伐,加强草地建设,植树种草;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增施有机肥,开展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推行秸秆还田,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就农业废弃物而言,我国每年收获农作物秸秆约6亿吨,用作薪柴或直接焚烧掉的秸秆占其总量的65-84%,目前的利用率不到20%;据估计,到2000年我国集约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量将达27亿吨,而目前无害化处理量不到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有潜力。

(五)增加科技投入,开展宣传教育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组织科技攻关,开发和推广污染防治的实用技术,扶植环保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产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提供各种服务。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公众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力,公众能否有效地参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在广大群众中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各级教育部门应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教育全过程中。各地方、各部门要通过干部学校、培训班、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各级领导群众宣传,使他们不断增进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认识。

21世纪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世纪,也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全面走向繁荣的世纪。党的十五大确立了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目标,对跨世纪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围绕跨世纪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就一定会以更加崭新的面貌进入21世纪。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如何保护全球环境
    农业环境保护的认识
    加强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
    论农药污染与环境保护
    国际环境法中的贸易与环境问
    理顺关系定好位 努力建设生态
    “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
    我国水电环境保护状况与对策
    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保护应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