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循环经济发展的四维模式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生态世界观,以人与自然界关系为基本问题,用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分析问题,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根据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现实,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其四重维度构成的一种动态模式: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循环经济发展的四重维度意在呈现一个视野更广阔、内涵更深刻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模式。上述四个层次的生态转向并不是单纯并列或静止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动态过程,并表现为一种层次逐渐加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递进式循环的关系。人类发展和认识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包含了各种机变和特殊要素。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也不应该局限在某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角看循环经济发展本质的四维结构,毋宁说更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模式。这四重维度的生态转向如下图所示:

图一、循环经济发展的四维模式
1、循环经济发展的知识维: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循环型社会构建的知识支撑。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角看,循环经济首先必须实现科学技术范式的转换。传统的科技观及其科学技术范式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必须实现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学转向,即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重维度。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关注科学技术,认为人类应该依靠科学技术处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已经有了“生产生态化”的思想,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专门讨论了“生产排泄物利用”问题。“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 马克思将生产排泄物划分为两类: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所谓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化学工业在小规模生产时损失掉的副产品,制造机器时废弃的但又作为原料进入铁的生产的铁屑等等。所谓消费排泄物,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也指消费品消费后残留的东西,如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这些排泄物的存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马克思认为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减少排泄物的有效手段。正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马克思认为通过科学技术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去发现废物的有用性,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甚至把它变成药品。科技的进步改变了对生产原料的利用途径和方式,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各种废料或下脚料获得了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再利用的形式。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由于机器改良在一种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观,循环经济发展首先要对科学技术范式进行生态转换。科学技术不应只是人类发现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科技工作者不应只是为人类服务,也应该为自然服务,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仅是自然的代言人,更应该是自然的守护者。人类、自然与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人类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观看,通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完全有可能协调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循环生产科学技术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为全方位的指导。一个成熟的、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植物生产、动物消费、微生物分解,完整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效系统。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正是模仿与借鉴自然界这种长期进化的模式,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重新构建新模式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达到效率最高、物料最省,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对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进行自洁、消纳,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生生不息,循环发展。
2、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维: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
传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模式以经济效益的增长为唯一目标,它否认自然的价值,以损害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发展中,对环境质量的损害与自然资源的消耗都不计入生产成本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为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这是一种严重负债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要确立“自然价值”的概念,不仅进行自然价值计算,而且要把它作为像劳动价值一样的核心概念,重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框架。
美国国立生态分析和综合研究中心对自然的价值进行了估算:森林每年每公顷价值141美元,气候、气流、水、土壤形成与营养物质相关的循环每年每公顷价值969美元,整个生物圈每年提供物质的价值估计在16万亿至54万亿美元之间,平均每年为33万亿美元。而这只是最低估计,自然物质是买不到的。世界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万亿美元。地球生态价值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相当于一年全球经济生产的总产值。如果没有自然生态的贡献,地球的经济将无法想象。如果真正按照生态系统对全球经济贡献的价值而付出代价,那么全球价格体制将与现行的体制迥然不同。随着自然资本和生态贡献在将来越来越受重视和变得更加“匮乏”,我们估计其价值只会不断增加。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2002年度《活着的地球报告》认为,地球的活力指数以1970年为1,2000年已下降了37%;森林物种指数下降了15%,淡水物种指数下降了54%,海洋物种指数下降了35%,1999年,全球生态影响指数已超出地球生物最大负荷的20%,按目前消耗自然 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的速度测算,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程度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将要有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地球的物质和能量资源都是有限的,其可再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由传统的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提高型,经济发展的目标由追求物质产品的无限增长转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循环经济发展中经济生态转向的主旨,是促进传统经济模式向三级生态系统的转化。目前的工业模式正处于从一级生态系统向二级生态系统过渡的半循环阶段,而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级生态系统范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要求:将废物作为资源重新利用;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尽量减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工业产品与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能源的脱炭。同时,要建立绿色核算指标体系,综合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模式生态转向状况和成果,对导致生态经济系统失调的因素进行干预,对经济发展未来的趋势提供预警,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循环经济发展还要求实现消费观的变革:用“真实的需要”代替“虚假的需要”,实现绿色消费。正如马尔库塞所批判的,现代社会的消费政策是一种“强迫性消费”,用各种媒体的广告、明星效应等方式,诱导消费者超量消费,挥霍无度,消费的真实目的已经消失,人们在异化中消费,在消费中异化。循环型社会的构建要变革人们的消费观,进行消费的绿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