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能源问题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能源问题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李国荣    文章来源:理论探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7

    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率连续几年高速增长,我国2004 年经济增长率高达9.5 %。高速的经济增长,必定带来更多的能源需求。在喜人的成绩面前,我们也要看到问题所在,能源紧张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国内外的能源资源形势

 

    1. 国际能源形势严峻。长久以来的国际能源过剩和低价时代业已结束。《BP 世界能源统计2005》分析提出,2004 年是全球能源市场持续高速增长的第二年。在蓬勃发展的世界经济的推动下, 全球一次能源的消费实现了自1984 年以来最为强劲的增长。2004 年,所有燃料消费的增长都超过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长率,强劲的能源消费推动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的价格上涨至历史新高。以石油为例,1999 年至今国际油价涨幅已超过400 %。国际原油价格2002年还仅为每桶24 美元左右,2004 年10月突破了50 美元,2005 年8 月更突破66 美元。国际能源市场出现了新的特点,正处在划时代的转折点上。

 

    国际能源需求市场日益扩大。大国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能源的进口。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一大能源进口国,美国每天消费超过2 000 万桶原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 4 ,其中一半以上依靠进口。美国宏观经济稍有波动,就会通过改变石油消费需求而影响国际油价。美国石油储备对油价的影响巨大。布什政府在油价上涨的情况下仍不断扩大原油的战略储备,甚至要把战略储备目标提高到10 亿桶。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是另一个能源消费大户。2004年欧盟进口原油6.2 亿吨,今后十年,欧盟石油消费预计年均递增0.2 %。日本石油消费的99 %依靠进口。2004 年,我国石油消费已超过日本,石油需求增量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40 % ,进口依存度46 % ,预计今年进口原油1.3 亿吨。新兴国家迅速崛起打破了有史以来西方国家独占石油资源的局面。韩国、印度等国的石油需求也引人注目。各国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导致国际能源的争夺。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的恐慌,在西方引发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导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海油) 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


    2. 国内能源形势紧张。2004 年出现电荒、煤荒、油荒、运力紧张。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2005 年煤电油运仍相当紧张。


    在2004 年,我国各行业虽竭尽全力,但依然未能缓解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局面,这一局面在2005 年仍然持续。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总经理翟若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 年,煤炭产量超过19 亿吨,同比增长15 %; 原油产量1.75 亿吨,增长2.9 %; 铁路新线投产1 433公里,通车总里程达7.44 万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4.6 万公里,总通车里程达185.6 万公里。不过,即使如此,仍与满足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电力需求的迅猛增长,又迅速带动了煤炭和运输业的全面紧张。据铁道部门的统计,目前煤炭运输已占铁路货运能力的45 %以上,从铁路装车的日常情况来看,全国每天请求装车数大概在29万至30 万车左右,但铁路部门日均装车只能达到10 万车。


    原油供应也持续紧张。自1993 年起,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后,原油进口数量持续上升,2005 年预计增量在2 000万吨以上,进口突破1.4 亿吨几乎已成定局。

 

  二、能源紧缺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1. 能源的紧缺正逐步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石油、煤炭、电力供应面临严峻的挑战。缺电,缺油,缺煤,近年来此类现象在我国频频出现、不断升级,能源供应频频出现“休克”现象。2005 年,电、煤、钢材等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增长迅猛,消费量增长更快,有19 个省区市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在缺电严重的浙江、江苏,有些地区甚至必须停四供三;以往供电力保的北京市,也不得不在6 389家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中,实施轮班制,以适应缺电形势下的电力供应方案。


    据统计,2004 年全国产煤20 亿吨,但煤炭供应还是持续紧张;电力的紧张虽说2005 年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最大供电缺口还有2 500万千瓦。石油消耗2004 年达到近3 亿吨,其中自产1.7亿吨,进口1.2 亿吨。在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紧缺已成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按照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估计,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增长速度都已经超过了当年GDP 的增速。中国重要能源的紧缺正逐步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能源的缺乏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13 亿人口,任何一个人均指标被这一庞大人口基数一乘,都将变成一个让世界愕然的天文数字。如果中国按照美国消耗能源的标准每人每年消耗8.24 吨标准油,当人均GDP 达到1 万美元,届时中国将达到15 亿人口,需要能源则为123.58 亿吨标准油,折合250 亿吨原煤;如若按照英法德日的标准达到1 万美元目标,每年人均消耗约4 吨标准油,仍需60 亿吨标准油,折合120 亿吨原煤,这个数字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资源供应能力,根本是难以想象的。


    2. 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是工业的血脉,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可靠的能源供应。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其能源资源的需求也日愈增大。2004 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5 % ,推动国内能源需求总量比上一年增长15.1 %。作为全球能源市场日趋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能源消费目前已占世界总量的13.6%。2005 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 %的增长速度, 虽说是低于2004 年9.5 %的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但作为预期目标来说,8 %的速度并不低。迅速扩大的能源消耗让经济发展倍感掣肘。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 年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要实现这个目标,未来20 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不应低于7.2 % ,相应地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供应作基础。2000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3 亿吨标准煤,按2000年现值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为1.45 吨标准煤,充分考虑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等措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按年均3.5 %~4 %降低测算,到2020 年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约为0.64~0.71 吨标准煤,届时全国共需能源消费22~25 亿标准煤,比2000 年增加约9~12 亿吨标准煤,这个增加量是相当大的。因此,搞好能源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资源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很强的约束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有专家认为,能源供需矛盾的加剧,不仅影响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带来了难以缓解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且加大了中国整体经济运行中业已存在的潜在风险。


  三、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能源紧缺现象之反思


    1. 高耗能、粗放型产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太大。中国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业本来就薄弱,所占比重反而在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已经很高的沿海省份提出要加强重化,而在工业比重相对较低的不发达地区,更是要借助于工业拉动经济。这种GDP 比拼依靠的是高能耗产业,是以土地、矿产资源、能源以及整个环境为代价的。


    我国是世界上创造GDP 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万元GDP 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 倍,是发达国家的10 倍,国内重点钢铁企业每吨钢铁能源消耗比国际水平高出40 % ,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 %。这些数据无疑说明,经济发展之路是以高耗能为代价的。如今中国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1/ 3 的石油要靠进口。但是,生产同一个单位的GDP ,中国所需要的能源是美国的3.5 倍,是日本的11.5 倍。中国如果在能源效率上能够接近日本的水平,那么中国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


    2004 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5 % ,而我国2004 年发电量比2003 年增长了14.9 %。2004 年,中国消耗了全球8 %的石油、10 %的电力、19 %的铝、20 %的铜和31 %的煤炭,然而中国GDP 总量仅占世界GDP 总量的4 %。4 %的GDP消耗了世界10 %的电力,这表明中国尚未摆脱粗放型、高耗能的经济模式。经济结构不合理显然是造成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高能耗特征,已成为全球煤炭、钢铁、铜消费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美国之后第二大石油和电力消费国。


    2. 能源利用率低,结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相对较低,能源消费的总体结构仍然处在相当不合理的状态。中国目前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 倍,主要工业产品能量消耗比国外平均高40 % ,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 %左右,而工业发达国家均在40 %以上。


    此外,我国的能源资源结构也不理想。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占能源资源总量的75.2 %; 水力居次, 占22.4 %;油气为辅,仅占2.4 %;油、气资源比重比世界油气比重(25.3 %)要低得多。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迄今为止,煤炭在中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还很大,即使近年来大力压缩了煤炭产量,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仍然超过65 %以上,煤炭用于发电的比重只占30 %左右,近70 %的原煤没有经过洗选直接燃烧,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约占排放总量的70 %~80 % ,二氧化硫排放形成的酸雨面积已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 3 ;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我国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占到了亚洲的首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而与能源燃烧相关的空气污染导致100 多个城市雨水的PH值都偏低,如果不采取进一步措施,2020 年,我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将分别超过4 000 万吨和3 500 万吨。同时,火力发电所需要的用水量也非常巨大,一座大型的火力发电厂的耗水量,大约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城市的生活用水总量。


    3. 缺乏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的社会风气及有效的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中科院提供的一份资料指出, 中国现有的水资源只适合供养4.5 亿人;现有的土地资源只适合供养10 亿人;已探明的能源储量资源也只能适合负载11.5 亿人。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现在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 %。中国的环境不容许这样消耗下去。这种资源的短缺又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并存。


    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万元GDP 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 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如果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


    世界各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是共同的方向,节约应该是全人类的美德。形成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的社会风气及有效的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对于中国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四、解决能源不足问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胡锦涛同志指出,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既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优先做好节约工作,应该成为解决中国能源资源问题的基本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在国内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储备和生产大国:中国煤炭地质储量居世界第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勘探开发潜力都还很大。有关统计显示,中国风电资源有10 亿千瓦,多数还未开发;水电资源有4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已开发的不到1/ 4 。通过应用新技术,中国可以加快发展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在能源问题方面要按互利互惠原则不断推进国际间合作,积极化解争议。逐渐与能源储备、生产和消费大国加强合作与沟通,使那些能源储备、生产或消费大国真正认识到,协助中国缓解能源压力可以实现多赢。

 

    2. 大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使用结构。


    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应该大力发展一些诸如信息产业等低能耗产业。以此来逐步缓解经济增长和能源供应增长之间的矛盾。


    加快建立能源资源技术支持体系,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在使用能源方面,应该进一步优化能源使用结构,进一步增加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加大国家对能源资源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紧研究开发影响未来能源资源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在于实现相同经济效果的前提下,减少能源实用量,就是降低产品或产值的能源单耗,也就是常说的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就等于增加能源供应。


    3. 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法律体系。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目标。


    一要完善“立法”,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扭转经济粗放型增长、消费盲目追求奢华的现象。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认真实施有关法律,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标准,推动生产、建筑、交通等方面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


    二要建设促进能源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实行能源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高消耗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促进建立市场化的能源资源节约体制机制,完善政府调控手段,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


    三要借鉴发达国家节约资源的成功经验。如目前美国的燃油税是30 %、日本是120 %、德国是260 %、法国是300 %。日本于1979 年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并根据情况进行了若干次修改,成为了日本厉行节约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证。除此之外,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设备革新,是建立低能少耗、无污染生产体系的关键。

 

    4. 下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


    要加强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能源资源活动。要注重优化消费结构,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知识,合理引导消费方式,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能源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5 - 11 - 08
作者简介:李国荣(1974 - ) ,男,江西赣州人,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江西师大07年湿地使者行动圆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
    可持续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
    [原创]建成重庆西大门  打造
    建立适合国情的能源法律体系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产方式的
    资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与可持
    资源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根本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