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影响评价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安全评价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安全评价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李琛 谢辉    文章来源:资源科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7

    作为地区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条件,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始终是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随着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的协调已经成为地区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作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研究区域概况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 省,面积为78.79 ×104 km2 ,2000 年底拥有人口1.0655 ×108 [1 ] 。资源丰富,森林、水、矿产、能源和土地五大类资源均有相当基础,且组合条件较佳。


    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开发,东北地区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在国家资源环境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资源环境安全评价思路和方法


    传统的区域资源环境安全问题研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单一要素的评价,如对国家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的单一要素进行评价;二是整体评价,如对国家土地承载力和可持续能力的评价。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单一要素评价方法在评价对象、过程和目标方面都有明确的指向,然而在对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方面显得比较乏力;整体评价方法在整体分析和宏观对比方面存在优势,但是在不同属性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整合分析方面略显不足,如对于自然和人文两大要素群体及其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分析不够,以至于影响人们对于地区资源环境安全的正确判断。目前对我国各地区资源条件已经有较多研究,但在区域资源评价方面多采用单要素资源储量进行对比。


    有鉴于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将采用一种综合性和针对性更强的方法,即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综合评价法[2 ] 来对东北地区的资源环境安全程度进行评价。

 

    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综合评价法针对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土地、水、矿产和生态环境是保障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最基本要素,以上述四大基本要素为主要指标,分析区域“地- 地”的对应关系状态和“人- 地”的对应关系状态,从而明确该区域资源环境的安全程度大小,确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


    国家资源环境基础评价第一步是确定本地区的“地- 地”对应关系状态,其公式表达为:    RFi = f i/t (1)
式中: RFi 为地区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指标; f i 为资源环境要素表征值( i = 1 ,2 ,3 ,4 ?) ; t 为地区陆域国土面积。
 

    第二步是确定全国资源环境的“地- 地”对应关系状态,其基本公式为:             NFi = Fi/T (2)
式中: NFi 为国家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指标; Fi 为资源环境要素表征值( i = 1 ,2 ,3 ,4 ?) ; T 为全国陆域国土面积。
 

    根据公式1 和公式2 ,地区资源环境状态综合评价公式为:             RCER = ∑( RFi/NFi ) (3)
式中: RCER 为地区单位国土面积的资源环境各要素指标与全国相应要素平均指标的比值之和。


    “人- 地”关系演进过程中的主导“人”,是由人口和经济活动两大基本社会要素所组成,因此,研究地区的“人- 地”关系演进状态,其基本评价可以表达为:                     ML = ( / ×E)/RCER (4)
式中:ML 为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 / 为地区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度的比值; E 为地区经济活动密度与全国经济活动密度比值,经济活动通常以GD/ 年产出形式表示。


3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安全评价过程与结果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综合评价方法,在进行东北地区要素综合评价时,选取以下5 类要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能源。其中,水土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根本,矿产、能源和森林资源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 东北地区拥有水资源1 846.4 ×108m3 ,耕地面积2.15 ×108 hm2 ,森林面积3.75 ×108 hm2 ,矿产资源潜力52 856 ×108 元,能源资源2 146.5 ×104 t 标准煤(表1) 。


    3.2  评价结果


    3.2.1  资源特征评价


    (1) 资源环境安全要素评价 要素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东北区的资源环境基础优于全国均值水平60 %以上,是全国自然资源禀赋条件最佳组合地 数据来源: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报告》(2001) ;2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1 中国土地年鉴编委会:《中国土地年鉴》(1997) ,人民出版社。区。根据评价结果,东北地区未来开发潜力主要体现在能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3 个方面。然而,欲开发上述资源潜力则须考虑到与水资源供给潜力的平衡。与此同时,能源(石油) 资源开发潜力和耕地质量的下降将对地区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 (2006 年~2020 年) 水资源的空间重组、能源开发的接续和耕地质量的改善应成为未来地区资源持续开发的核心任务(图1) 。

 


    (2) 要素空间组合特征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东北3 省资源要素的空间结构类似,3 省水资源均略显不足,而在森林和耕地资源方面优势明显。具体各省到各省的空间结构,辽宁省的辽东和辽西为山地丘陵,中部为辽河平原,辽宁在要素综合方面的优势明显,但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的不足制约了其工农业的发展。吉林省从西到东分别为半干旱草原地区、平原地区和山地,土地和林草资源丰富,水资源和能源、矿产资源相对不足。黑龙江省东部和西部分成三江和松嫩两大平原,东南部、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区和半山区,资源综合优势明显,结构良好(图 2) 。


    3.2.2  人地关系演进评价 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是游牧和渔猎民族活跃的地区。直到清朝初年,东北地区仍由于满清的封禁政策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大片肥沃的黑土地在进入20 世纪前仍然处于原始状态。清朝末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抵御沙俄、日本等列强的侵略,自1861 年到1904 年开始对东北边疆地区采取了弛禁放垦政策,允许移民来边境垦荒。20 世纪50 年代之后,辽中南地区以及哈大铁路沿线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同时土地开发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北大荒”经过多年开发成为了“北大仓”,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原始森林经过多年采伐也改变了其原始面貌。大规模的开发极大地改变了东北区人地关系的演进环境。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历50 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后,东北区的人地关系已经呈现出一定紧张的状态。

 


    分析结果表明,20 世纪50 年代初期,东北区的人地关系演进系数仅为0.043。到了20 世纪80 年代,这一系数值便升至到0.155。之后的20 年中增长速度有所趋缓,本世纪的2000 年为0.166 (图3) 。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提高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
    “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
    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
    海南野生香根草资源调查报告
    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接续产业
    深化资源和环境有偿使用制度
    垃圾分类收集,资源才能循环
    第37个世界地球日来临 国土部
    生态旅游:亟待破云穿雾
    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与对策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