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选择

作者:田家欣    文章来源:商业经济与管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10

  摘 要: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新概念。深入研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在探析现代产业体系概念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并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对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现代产业体系,路径,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世界产业的发展格局正在经历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广泛参与的深刻调整。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结果是使发达国家进一步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其技术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应减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持续提高…。凭借在新技术革命中创造出的“先发优势”,发达国家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已经率先建立起具有高度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另一方面,新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在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传统产业体系不仅越来越难以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要求,其背后所体现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也已逼近了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的极限。特别是,经过最近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体系的弱点和困境在这些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重构区域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也就更加紧迫。

  为了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现代产业体系”这一重要概念,为我国各地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我国许多地区纷纷开始着手打造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实践。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于资源禀赋、产业发展阶段、产业构成要素迥异的不同地区来说,究竟什么样的产业体系才是既符合世界产业发展先进潮流又能充分显现地方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地,要通过什么方法和路径才能有效地打造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并切实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因此,对现代产业体系概念以及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进行深入研讨,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分析两个问题:一是“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现代产业体系概念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并进一步分析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对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和政策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二、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探析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对产业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新概念。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语境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现代”一词,其涵义显然不是特指某一个具体的时期或时间段,而是与“落后”和“传统”相对立的泛指含意,表达了更新、更好、更优越、更进步等涵意。笔者认为,所谓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为特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核心内容,产业间关联紧密、协调有序,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引领作用的新型产业体系。在这个定义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诠释了现代产业体系的“现代性”,“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核心内容”描述了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机构成,“产业间关联紧密、协调有序、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引领作用”刻画了现代产业体系的组织和运行特征。

  从目前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先进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步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显著,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群落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创新性、动态性、地方性、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

  (二)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现代产业体系主要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成。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各构成要素之间不是相互隔绝和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第一,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生产性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是全球制造业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的产物。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主要需求部门,如果没有发达的制造业作为基础,社会就几乎没有对这些服务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了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样也不可能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延长产品的生产链条、降低制造业的运行成本,为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提供强大的支撑。生产性服务业还是新技术的重要提供者和促进者,将大量的高级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当中,可以极大地推动传统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形成。第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不断融合,产业界限日益模糊。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很多企业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企业再造和并购重组等方式,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进而实现了从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型。第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基础,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中观和宏观维度的概念,其涉及的空间尺度可以划分为区域(地方)、国家和国际三个层次。其中,区域(地方)层次的产业体系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基本构成单位。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则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途径和手段。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目标和导向

  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典型组织和运行特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构建融合互动、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事实上,只要产业之间能够实现融合互动、协调发展,三次产业之间的具体比例关系对于区域产业发展来说并不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产业发展内容和质量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其外在的表现形式。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进行重构区域产业体系方面的战略思考时,均强调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试图通过将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调整为“三、二、一”来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但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均呈现“三、二、一”这一趋势表明,三次产业间的“三、二、一”关系并不必然意味着是一种优越的产业结构。

  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为服务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对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核心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现阶段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比较现实的选择。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我国大多数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宜于各自独立发展,这也是实现第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的本质涵义。同时,尽管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在现代经济系统中的比重不断降低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也绝不可因此而忽视农业在区域产业体系的基础地位。科技进步使现代农业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农业二、三产业也是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以“工”哺“农”、以“服”辅“农”,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持续推进区域产业升级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途径和手段

  作为国家乃至国际产业体系的子系统,区域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产业分工的结果。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既有对本地区先天要素禀赋的路径依赖,也反映了后天要素禀赋升级和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区域在国际和国家的产业分工体系中,通过产业升级持续动态地调整和改善其分工地位的过程。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以及全球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对我国区域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构成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方面,通过承接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我国许多地区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也在这些地区不断涌现并得到本地化发展,区域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不利位置、在区域性主导产业选择上存在“潮涌”现象以及粗放式发展方式对区域环境和资源造成的沉重压力等原因,很多地区从区域产业体系现代化中获取收益的能力和水平都受到严重的约束。因此,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区域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和整体竞争表现,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发展水平的绝对值,还取决于其与国际、国内竞争区域发展水平的相对值。作为推动区域产业体系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区域性的产业升级不仅要在科技含量、附加值、能耗、环保等方面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要在速度和发展质量上全面超越国际、国内同类竞争区域,由此而形成的产业体系方可称为是区域现代产业体系。

  四、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以绍兴市为例

  (一)绍兴市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绍兴市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个从“一、二、三”向“二、一、三”和“二、三、一”转变的动态调整过程。从长期趋势来看,绍兴市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关系已经持续了近20年,并且在2000年后渐趋稳定。总体看来,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对经济发展的领导地位相当牢固,第三产业跟随第二产业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第一产业的地位持续下降但降幅渐缓、趋向稳定(如图1所示)。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
    摘 要: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新概…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