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构建和谐社会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以环境友好支撑和谐社会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以环境友好支撑和谐社会
——关于和谐社会与环境保护关系专家评述
作者:本报记者…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9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与人的关系

  中央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建立和谐的关系也难。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调节好。因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缺口非常大,导致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如环境污染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行为,而再深入看,就是一部分人产生的污染,要整个社会承受,这就是追求利益的阶层与承受代价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

  夏光说,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认识过程来看,经历一些曲折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为了13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支付一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但是过度消耗是不行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要不断进步,不能坚持已经过时的错误做法,即使过去的错误有客观性原因,今天我们也要勇敢面对、反思并调整。我们要从这些环境问题中吸取教训,在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有局限的时候,慎重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我们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及西部地区人民富裕起来的问题。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搞开发就一定要慎重,要以更为科学、民主的方法来决策。

  雷毅也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涉及环境问题。只有切实把社会关系尤其是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好,实现社会公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资本,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人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片面追求GDP增长,不顾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只会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

  将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起点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起点”,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前不久撰文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他强调,环境问题是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对此,不少专家也持相同观点,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关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见解。

  清华大学副校长陈吉宁指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它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表现出三大特征: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自然生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与环境对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为基础,转变传统上的环境末端治理观念,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突出技术革新与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同时实现最少的废物排放,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解释强调了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同自然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共处的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既包括经济、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协调性,也包括人们对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认识。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管理信息系统系副主任雷明说,“拼资源换增长”的路在中国已走到尽头,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国现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所以加强环保法律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法律使污染环境的人付出代价,也使那些享受了经济利益的人承担环境成本。

  雷毅认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如建立国民经济绿色核算与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体系等。此外,还要制订一系列行政保障制度,如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官员环境责任追究机制、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众参与监督制度等。从长远看,还要制订国民环境教育制度,即通过一整套环境友好理念传播机制,全面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道德素质。这样才能确保环境友好型社会得以真正实现,进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关注人与自然和谐 建设和谐
    人类智慧对经济和谐的不懈追
    在和谐社会中作自然的伙伴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
    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
    汪恕诚:加快水利发展 促进
    汞污染不等于健康危害
    人与自然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
    七大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改善党的执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