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构建和谐社会 >> 文章正文 | ![]() ![]() |
|
|||||
| |||||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杨靖武 文章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18 | |||||
哈尔滨市农业委员会主任杨靖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与突破,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理论、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理念的认识。在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通过的哈尔滨市关于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既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哈尔滨市是大工业、大农业,大城市、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特点十分鲜明的城市。虽然近年来哈尔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但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增收难、行路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哈尔滨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应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影响全市和谐社会建设最突出的矛盾。加快发展,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上,重点加快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生产要素进入农业农村“四个进程”。实施大项目和园区经济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块状经济。重点扶持3个县(市)争创全国百强县、扶持40个中心镇和200个中心村加快发展。着重从四个方面促进农民增收: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业外部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农业,促进农民节本增收。 (二)加快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和谐。主要是加快五个方面建设:一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重点抓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重点硬化中心城镇、中心村内主要街路和自然屯间相连的道路,争取用5年时间建成乡(镇)村相连、村屯相通的农村道路硬化主骨架。二是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扩大自来水覆盖率,用5年时间使村屯全部吃上自来水。三是加快农村住房建设。落实好“两免一贷一补”政策,5年内使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4%。四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扩大农村沼气、太阳能应用范围,建设一批沼气和太阳能示范村。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加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人口的关系,积极促进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搞好造林绿化和小流域治理,加快生态县(市)和生态村庄建设。二是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依法对水、基本农田、矿产、森林、草原等重要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防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县域产业集群发展、集约化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产出率和综合效益。 (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积极促进农村人际关系的和谐。一是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力度,在农村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二是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搞好农村“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评选活动,除陋习、树新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加强党风政风建设,积极促进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党群、干群关系和谐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和办实事、办好事的本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搞好村民委员会建设,真正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切实抓好平安乡村创建活动。三是积极化解农村各种矛盾。重点解决好农村土地纠纷、化解债务、土地征用等项工作,全力维护农村农民合法权益和农村社会稳定。 (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积极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市农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一是加大“四个统筹”力度。就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动城乡资源合理配置。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促进城市优势产业向农村扩散辐射。统筹城乡功能布局,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二是加大市本级财政向农村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将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三是加大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力度。主要是深入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追求科学可持续地发展生产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沈阳持 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探索 探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社会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组成人员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21世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 在和谐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与环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