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五 焦点关注我国生态文明现状关键思路 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严重缺乏 记者: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应解决哪些问题? 王如松: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应包括体制的内容,体制文明应该是很重要的文明。我们现在的城乡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树状体制,条块分割,横向联系不够。经济系统缺乏物质循环,社会系统缺乏信息反馈。比如在做出一个决策、制订一项政策时,应将结果反馈回来。但我们目前反馈渠道很不畅通,时间很漫长,或者根本反馈不回来,或者直到发生了恶果才知道。而自然生态强调的是正反馈和负反馈。决策者在做决定时,就应该知道这项决定的后果。然后可以采取调节方式,过多了就减少、过少了就增多。 传统文明只包括精神文明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等,而广义的生态文明不仅包括体制的内容,还应包括人们的认知。 比如去年我作为绿色奥运宣讲团成员,在一次生态学知识演讲中曾提及沙尘暴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严重危害,但并不是一无是处。沙尘暴本身给海洋生物带来了营养物质,沙尘暴的碱性尘埃在中和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后能减少酸雨的危害。这本是生态学中的简单常识,但被媒体报喜不报忧地报道后,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不但遭到数万网友的“炮轰”,甚至还被列为“2006年中国十大笑话”。其实我原意是针对某媒体问我“北京到2010年能否彻底根治沙尘暴”的问题,想普及一些生态哲学知识,告诫人们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摈弃人类中心主义。但这场风波却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在全社会包括决策、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普通公众中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哲学和提高生态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反映了我们生态学工作者肩上沉重的社会责任。 这场争论表明,人们的生态哲学、生态科学、生态工学和生态美学知识和生态意识都有待提高。同时也反映了在全社会包括决策、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普通公众中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哲学和提高生态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反映了我们生态学工作者肩上沉重的社会责任。 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通常会存在一些误解。人们经常强调生态均衡、生态平衡。实际上,生态均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生态没有均衡,只有和谐,是谐而不均。生态里讲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捕食者吃被捕食者”、“寄生者吃被寄生者”……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不均衡的,但它们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却形成了强弱共生、协同进化的和谐食物链。 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生态文明,有利于改变目前人们生态知识缺乏和生态意识低下的局面,有利于人们秉承科学发展观,客观、科学地认识自然、改造环境。 除了体制文明、认知文明以外,物态文明也十分重要。比如,现在一些人简单模仿美国人高物耗、高能耗的消费方式。其实,如果全世界人都模仿美国人生活,至少要5.5个地球才能养得起。此外,还有生产方式。很多企业没有考虑到消耗的资源、生产的过程,以及产品在消费和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问题,而只考虑到生产产品所获得的最大利润。因此,我们应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对环境友好的态度。 点击六 焦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关键思路 净化、绿化、活化、美化、文化 记者: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内容有哪些? 王如松: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部分,包括安全生态、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这三大支柱。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媒体和全体公民的热心参与。生态文明是人们贯穿经济、社会、自然的一种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文化振兴,是科学发展观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包括:从科学层次认识生态(科技),从系统层次管理生态(政府),从工程层次建设生态(企业),从社会层次宣传生态(媒体),从美学层次品味生态(民众)。 生态文明建设在宏观上要逐步影响和诱导决策管理行为和社会风尚,在微观上逐渐诱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从金钱、功利取向转向社会的富足、健康与文明)、生产方式(从产品导向转向功能导向,资源掠夺型向保育再生型转变)和消费行为(从高能耗、高消费、负影响向低能耗、适度消费、正影响过渡)的转型,增强科学决策能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促进全社会从物的现代化向天人关系的现代化转变,塑造一类新型的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决策文化、社区文化、媒体文化和科技文化。 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例,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质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需要强化完善生态规划、活化整合生态资产、孵化诱导生态产业、优化升华文化品位、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典型示范滚动发展。其内容有:净化(干净、安静、卫生、安全)、绿化(结构、功能、过程、机制)、活化(水欢、风畅、土肥、生茂)、美化(整体、协同、循环、自生)、文化(人气、文脉、肌理、风貌)。 点击七 焦点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联系 关键思路 亟待建立生态文明 记者:和谐社会需要建设生态文明。 王如松:是的。和谐社会在生态学上有4层涵义:一是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包括水、土、气、生、矿等自然生态因子、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自然生态和谐;二是人的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方式的经济生态和谐;三是人的境界,温饱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信仰境界、天地境界等人类生态境界的和谐;四是社会的技术、体制、文化在时、空、量、构、序层面的系统生态管理方法的和谐。 和谐社会通过科技、政治、文化3种途径来推进。科技是格物的,主要是强调物质文明、推动经济发展,设计的是物理空间;政治是主事的,即管理众人之事,要创造一种政治文明,调理的是事理空间;文化是育人的,倡导精神文明,调节心灵空间。生态关系的调控就是想把这几方面穿针引线,促进一种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和谐的生态文明,它强调的是一种多维生态关系空间。 记者: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联系? 王如松:当前国内外环境研究的焦点正从浅层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资源耗竭、交通拥堵、健康下降)向深层的生态问题(生态安全、生态健康、城市的代谢、整合规划和系统管理)过渡。可持续发展急需观念、体制和技术的生态转型:从问题导向走向功能导向,从末端堵截走向过程调控,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建设,从物理工程走向生态工程,从纵向管理走向系统整合。 可持续发展应该是社会、经济、环境目标,竞生、共生、自生机制以及硬件(科学、技术、资源、资金)、软件(体制、规划、组织、管理)、心件(思想、伦理、认知、信仰)手段的三赢。从机制上讲,市场经济依靠竞争,社会主义强调共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力更生,三者合一才能和谐,少一个都不行。光是市场经济不行,所以西方出现了“有道德的资本主义”;光是共生不行,不能再要社会主义大锅饭,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就是缺乏市场竞争机制而导致政权的变迁;光是自力更生、回到过去顺天承运、闭关自守的传统农业经济更不行。 从目标上讲,我们既要丰衣足食、积累物质财富,又要生理心理、人居环境和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生态健康,还要有文化、精神生活的现代文明。从手段上讲,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既要依靠硬件,又要依靠软件,还要提高人的素质,即心件。所以,环境和经济双赢不是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社会、经济、环境的三赢。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环境的发展。不仅要经济和环境,人的发展也很重要。经济富强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