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构建和谐社会 >> 正文 | ![]() ![]() |
|
|||||
| |||||
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技术观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苏振锋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27 | |||||
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还包括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发展等诸多社会发展子系统,构成了和谐社会的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的良性运行,需要具体的构建途径和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挥科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必须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技术观。 技术观是指某一时期人们对技术的总体评价,它涉及到人们对技术发展的总体看法,对技术功能的认识,技术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技术观在具体的技术实践活动中形成,同时它又对人们的技术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现代技术观经历了技术决定论(包括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部分条件论(包括生态技术论、文化主导论和技术人文化)———条件总和论(包括适用技术论和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三个阶段。这些技术观割裂了技术与经济、自然和社会的有机联系,都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系统有一定差距。因此,构建和谐技术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和谐技术观是指以人为本,强调技术在与人、经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均衡、互动中实现各子系统及整体和谐的技术价值观。与其他技术观相比,和谐技术观克服了它们的内在缺陷及实践负效应,以多目标、协调发展和人本为原则,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社会的和谐。和谐技术观之所以能在与其他技术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代表着文明演进的新趋向和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这些新趋向和新潮流,又是通过和谐技术观的特点体现出来的。 和谐技术观的特点有: ①随目标的变动性。相对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企业或部门,在不同时期、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同条件下,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在取得和谐发展的总原则下,和谐技术对于不同的目标或更注重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或更关心扩大劳动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或更强调维护生态平衡,消除环境污染;或更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等。 ②时变性。和谐技术只能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并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变性特征。 ③高效性。和谐技术的高效性,不仅指高效率,而且更是指高效益。 ④生态性。和谐技术的生态性是指它能够服从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发展。 ⑤人文性。在“人—技术—自然”大系统中,和谐技术不仅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发展,而且还能够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满足人的心理、生理和精神等各方面的需要。 ⑥协调性。和谐技术可以调节好经济、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这些子系统的和谐互动。 和谐技术观主张的和谐技术,是指适应于该国或该地区的内外部环境,能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在互动中实现最佳综合效益的技术系统。和谐技术有以下功能: ①促进自然环境的和谐,即适应本地的自然资源,有利于综合利用本地的资源、能源,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②促进经济环境的和谐,即适应本地的投资水平,产品有市场,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 ③促进文化环境的和谐,即能与本地的文化变迁互为补充,能与文化信仰、习俗等融为一体。 ④促进教育环境的和谐,即能与本地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⑤促进技术环境的和谐,即有利于促进整个技术体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本地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其逐渐达到技术自立。 ⑥促进人口环境的和谐,即有利于不断增加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就业压力,逐步实现社会公平。 这六个功能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和谐技术正是为了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促使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形成一种互补互进的超循环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恭城模式”: 对和谐技术观的成功探索 和谐技术观通过对各种技术观的扬弃,提出多目标的价值取向,在内涵、特征和功能上体现了与和谐社会要求一致的契合性,这就决定了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手段和有效途径。我国很多地区运用这一思想指导实践,进行探索,已初见成效。如“恭城模式”。 广西恭城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山光、地瘦、人穷是恭城山区的真实写照。199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恭城县成立恭城瑶族自治县,是广西49个贫困县之一。但是,恭城没有被贫困县的现状捆住手脚,而是独辟蹊径,通过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大力发展沼气建设的思路。随着沼气技术的推广,恭城县找到了一条适合该县发展的和谐技术系统,走出了一条以沼气技术为纽带,带动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经过20年的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出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简称“恭城模式”),催生了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正在形成“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恭城被农业部、科技部、环保总局等国家部(委)、局先后授予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水果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中国月柿之乡”、“中国碰柑之乡”、“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称号。 恭城和谐技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沼气技术系统发展阶段(1983—1988)。1982年建沼气池38个,1983年开始推广使用沼气,并建设了第一个试点村。1986到1988三年间,共建成沼气池2476座。 ②养殖—沼气—种植技术系统发展阶段(1989—1994)。1990年农村沼气入户率已达到20%,随着沼气技术的推广,带动了养殖和种植技术的发展,“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和一个小鱼塘)的庭院经济在全县迅速推广。 ③养殖—沼气—种植技术系统成熟阶段(1995—2000)。1995年经过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即“恭城模式”,从理论上得到了肯定。2000年底,全县沼气池累计4.3万座,入户率达73%。随着沼气技术的成熟,养殖、种植技术不断发展,生物防治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业节水技术、水果改良技术、储存保鲜技术等得到应用。 ④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技术系统发展阶段(2001至今)。到2005年,恭城全县沼气池总数5.66万座,沼气入户率88%,其中自动排渣沼气池2.6万座,占总数的46%。这一阶段的技术发展,一是大力推广新型自动排渣池和储气罐,推广沼气池旧池综合技术改造,提高沼气池使用率和产气率,并建立红岩、黄家厂等“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的示范点。二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项目实施工作内容包括推广水果新品种、新技术、提供信息服务、做好物化技术服务等内容。(作者单位:陕西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加强节能减排 改善宏观调控建 系统思维:构建和谐社会的思 公共财政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和谐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 建设和谐社会几个重要环节的 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价值 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公共财政 [环境教育]台湾做法值得一鉴 和谐社会亟待建立生态文明 姜树军:粮食安全与和谐社会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20003010510号 本站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