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之浚的循环经济观

作者:薄克国    文章来源:大众周末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16

  冯之浚:上海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循环经济立法起草小组组长,上海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是“战略研究,规划研究、政策管理以及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主要著作有:《论战略研究》、《软科学新论》、《现代咨询学》、《现代战略研究纲要》、《知识经济与中国的发展》、《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软科学断想》、《现代化与科学学》、《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与中国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软科学论》、《软科学纲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导论》、《论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与文化模式》等。

  关注循环经济立法

  10月15日晚,冯之浚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真切地说:“环境保护,关系国家发展,关系子孙后代。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
  冯教授高兴地告诉记者,8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循环经济法(草案)》首次提交审议。这标志着循环经济法已经进入了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程序,如果能够顺利出台,将为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循环经济法(草案)》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来勾画,共7章61条。这部从2005年7月启动立法程序,历时两年多充分调研、认真讨论和反复研究论证才成型的法律草案,以建立基本管理制度为核心,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相关制度安排。
  作为循环经济立法起草小组组长,冯之浚向记者介绍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中国特色”:
  他说:“这个草案从实际出发,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突出重点,着力解决能耗高、污染重,影响我们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立法,实现投入最小化、废物资源化、环境无害化,达到以最小发展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目的。”

  “金点子”献齐鲁

  “循环经济里没有‘废’字,‘废’是发展的‘发’带‘病’了,所以我们投资的目的就是把‘病’拿走,这样我们就发展了,就发财了,就发达了。”
  今年6月,冯之浚应邀莅临我省讲学,在“儒学·人与自然和谐”学术研讨会上,他诙谐的话语,激起了与会人员的阵阵笑声。
  “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冯之浚说:“我们要重新认识‘废’字,变废为宝,以废为源,发展循环经济。”
  冯教授认为20世纪末出现的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较早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一直力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领衔循环经济法的起草工作。近几年来,他奔走各地,为让全社会接受和正确理解循环经济观念,频频演讲、宣传,指导或领衔多项相关课题研究。
  冯之浚说,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过程。
  他举例说,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东西都不灵,“有钱不买东洋货”。后来日本人就请了专家去讲课,专家讲了一句话,影响了整个日本: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日本人懂了,于是开始从源头抓质量,日本的产品也就开始热销全球了。好的产品是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相比而言,循环经济则是实行了全过程治理。
  冯之浚多次到山东调研、讲学,他认为,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为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必须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为此他提出了几个“金点子”:以循环经济立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外包产业;创新青岛保税区发展模式;开发好黄河三角洲。
  冯之浚教授追随著名学者费孝通、钱伟长关注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已经有20多年了,与这片土地颇有缘分。在他看来,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地理位置优越,开发潜力巨大,应该成为我国东部沿海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黄河三角洲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调控功能,山东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处理好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记者从采访中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既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责任感,又善于创造性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而且幽默风趣。也许,这三种特质,对于推动一个新观念的普及,都是缺一不可的吧。

  善待大自然

  山水有情,自然无价。冯之浚说:“我从小拉京胡,拉了五六十年。我对京胡好,用毯子包裹它,爱护它,京胡也帮我忙。你虐待它,嘣,就坏了。我有报于自然,自然也会有报于我。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我们要善待自然,自然也会善待人类。”
  “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要参与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
  冯之浚虽然是工科出身,对人文学科却颇有造诣。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就是“天人合一”,这种朴素的思想至今还是有用的。中国古代贤哲主张“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宋朝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中国传统天人调谐思想是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矛盾的重要理论资源。
  “科学证明地球至今存在了46亿年,生命诞生于30亿年前,人类出现了约200万年,产业革命不到300年,人类太年轻了,对自然界还没有深入认识。”冯之浚引用了《红楼梦》里的两句话“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他认为这两句话充满哲理,人类有必要做一次全面的反省: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才能维护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
  采访中,冯教授对齐鲁文化赞誉有加。他认为,山东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文化资源十分丰厚,齐鲁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应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整理、开发利用自身的精神资源,建设文化大省,通过发展文化软实力,增强山东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冯教授还谈到,“和而不同”的思想即发端于齐鲁之地,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同”是简单的同一,“和而不同”之“和”,就是主张多样、平衡,对不同的意见和事物,提倡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宽厚之德。将“和”用于人际关系,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将“和”用于政治,协和各阶层利益,就能政通人和,社会进步;将“和”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将“和”用于文化,则可使百家争鸣,理论创新;将“和”用于战略决策,则贤才蜂聚、良言潮涌。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黄河三角洲的“绿巨人”:循环产…
滨化股份自备水库———龙憩湖水库  一种机遇的降临是一定…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