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绿色生活 >> 生态旅游 >> 文章正文 | ![]() ![]() |
|
|||||
| |||||
耐人寻味的凤凰古城 | |||||
作者:张英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2 | |||||
在奇山异水著称于世的湘西,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凤凰到底有多美?为何吸引那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在走遍世界各地,览尽人间胜景之后,是这样自豪地赞叹故乡:“在天涯海角,我都为它而骄傲,它就应该是那么小,那么精致而严密,那么严实。它也实在太美了,以至以后的几十年里我到哪里也觉得还是我自己的故乡好。” 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沈从文先生对养育自己的家乡给予精辟而充满着感情的评述:“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 在中国生活了60年的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是这样评价凤凰古城的:“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第一是湖南凤凰,第二是福建的长汀。” 美国著名的中国古文学研究专家金介甫教授到凤凰后称赞不已:“我到过许多地方,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凤凰。” 不错,这就是凤凰古城!凤凰古城的城,凤凰古城的楼,凤凰古城的人,凤凰古城的风情,凤凰古城的姜糖……很是耐人寻味。 ●凤凰古城的城● 凤凰古城保护区1.8平方公里,是一个保存相当完整的古城。现有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明清古街道20多条。古城内各种寺庙建筑58处,祠堂馆阁多达30多座。现存较好的寺庙有文庙、天王庙、准提庵,保存较好的祠堂有田家祠堂、杨家祠堂、陈家祠堂、万寿宫等。 凤凰古城的城,从建筑景观的角度看,古城的选址,城防的设计,街道的布局,除了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外,更具有层次丰富的民间特色。各类各式建筑巧妙地借用山水风光,别具一格。有设计简朴、保留了当地古老风格的穿斗式木房;有因陋就简、因势而造的临河吊脚楼群;有构造恢宏、精雕细刻的官宅祠庙。古城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极具天人合一的建筑奥妙,实在令人叫绝。不管是“破旧立新”的年代还是在全国各地“旧城改造”喊拆连天的年代,凤凰古城得以保存实属幸运,亦愈显珍贵。要知道,在中国,古城比国宝大熊猫更为稀有了! 凤凰古城外的黄丝桥古城,是国内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石头城。筑城所用石料为石灰岩青光石,石面细凿精钻,工艺考究。古城墙上布有箭垛300个,两座外突的炮台,一派肃杀之气。古城开有3个城门,城楼分别题有“和育门”、“实诚门”、“日光门”。3个城楼的屋顶均为歇山式,下层覆盖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飞檐翘角,结构完美,分外壮观。登上古城墙,极目抒怀,可见良田千顷,绿水迂回;斜阳夕照下,炊烟缕缕,一派田园情韵。 中国南方长城,史称“苗疆边墙”,是凤凰的一个皇牌景点。南方长城始建于明朝而成于清朝。南起凤凰黄合亭子关,北至吉首喜鹊营,蜿蜒380余里。据考证,南方长城尚有土、石或土石混合边墙85段,13185米,其他各类遗存506处。苗疆边墙是明清统治者“开疆拓土”和镇压苗民起义的产物。虽然历经沧桑,仍断墙盘曲,古堡雄峙,英姿傲然。放眼这盘缠冷峻的长城,遥想历史的刀光剑影喊杀阵阵,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浓重的悲壮感。 凤凰,一座天人合一的古城。 ●凤凰古城的楼● 凤凰古城的城,是由楼接成的。 凤凰古城的楼,千姿百态,格调高古,如画,如诗,如梦,如幻,韵味无穷。 凤凰古城的楼,不管是街道石板路两边的商铺,还是城门上的城楼;不管是沱江之畔的吊脚楼,还是气势不凡的寺庙祠堂;不管是富贵人家的大宅院,还是平民百姓的简朴木屋,都会透出一种古雅高逸的古典美。有伟人说过,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土家族、苗族等民族聚居的湘西凤凰古城的楼,既是土著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经典。随你看,任你挑,凤凰古城的楼,任何一处宅院,任何一间房屋,任何一个飞檐,任何一片窗花,乃至任何一块砖瓦,都透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信息。 眼花缭乱之中,随意走进几处古建筑瞄一瞄吧。 朝阳宫,原名陈家祠堂,1915年兴建。大门、正殿、戏台、左右包厢、厨房等14间房屋浑然一体,构成了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大门为紫红色砖墙门楼,高8米。大门左右的墙上对称地雕有山水花鸟浮雕12幅,门楼飞檐翘角。戏台背靠大门牌楼,与正殿相对,台顶为重檐青瓦屋面,古雅端庄。整座院落,红柱碧瓦,雕梁画栋,精美华丽,雄伟壮观。特别是栅栏和花窗,造型别致,工艺精细,美不胜收。 虹桥,原称卧虹桥。建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虹桥既是桥,又是楼。桥上有楼,楼下有桥。桥有二墩三孔,是用本地红条石砌成的石拱桥。桥墩呈船形,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可减轻和分解流水冲力。桥面长廊上方建有楼阁式屋顶,行走廊中,可避风挡雨,又可闻风吹雨打之声,故称风雨桥。这与广西三江侗族的风雨桥风格一致。风雨桥造型独特,古朴典雅。走上风雨桥,会使人得到一种高品位的艺术享受,能尽情浏览虹桥两边的胜景。 文昌阁。这里古木参天,风景秀丽。土坪边老榆古槐相掩,翠竹芭蕉相映;月池荷花数株,翠竹千竿;更有古藤老树,小桥流水,形成一幅天然而又古朴的风景画。沈从文、黄永玉等凤凰的众多名人都在这里念过书。唱着“佳哉凤凰,山川磅礴,郁郁复葱葱。沱水之滨,南华之麓,灵秀有独钟。莘莘学子,济济一堂,桃李化春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建奇功。君不见五尺男儿志气贯长虹,又不见先进贤达何崇隆,作兴启衰,承模垂范,责任匪轻松。愿我同学,及时努力,努力建大同。”的校歌走过少年走向世界。 回龙阁吊脚楼群。坐落在古城东南,前临古官道,后悬于沱江之上,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吊脚楼群全长240米,属清朝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吊脚楼均分上下两层,均属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具有鲜明的随地而建的特点。享有一栋吊脚楼,也许是不少朋友的梦想。 凤凰古城值得观赏的古建筑还有很多。如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准提庵、天王庙、城楼、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等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住上十天半月慢慢品味。 ●凤凰古城的人● 说凤凰,不能不说沈从文。因为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1928年12月28日诞生在凤凰中营街的一座古四合院里。沈从文在故乡度过了浪漫朴素的童年和少年。1917年,他随土著部队飘荡在湘西沅水一带;1923年闯入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49年,先后在上海公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1950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任研究员;197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1988年5月病逝北京,享年86岁。沈从文一生为人厚道,治学严谨,著述颇丰。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耕耘收获的一生。他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特别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沈从文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候选人,是蜚声文坛的巨星。《沈从文论》的作者金介甫称:“沈从文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熊希龄,人称“熊凤凰”。公元1870年生于凤凰,1937年逝于香港。熊希龄15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22岁点翰林,35岁为清朝五大臣之一考察欧美宪政,任参赞,40岁出任中华民国财政部长,43岁被国民大会选为国务总理。因与袁世凯矛盾日益尖锐于民国三年愤然辞职。熊希龄的政治生涯虽然短暂,但在中国历史的星空却闪耀光辉。出任民国总理后,他创立新政,力主共和,推行资产阶级法治,繁荣经济,卓有建树。辞官后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他的一生忧国爱民,一身正气,逝世时库无钱银,身无长物。 黄永玉,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家、诗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1924年出生凤凰城,因家境贫苦,12岁外出谋生,辗转各地。14岁开始发表作品,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1952年从香港回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黄永玉擅长版画,主攻国画,其画构思奇特,造诣精深,在海内外颇有影响。曾出版了《黄永玉画集》、《湘西写生》、《永不回来的风景》等。黄永玉还是一位文采风流的作家、诗人。他的散文小说笔调深沉,风趣诙谐,寓意深刻,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黄永玉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家乡修建了一座画楼———夺翠楼,该楼靠山临水,青瓦凝古,檐飞角翘,如亭似榭,层层叠翠,如居画中。 ●凤凰古城的姜糖● 凤凰小吃久负盛名,以“苦辣咸酸”为特点。但凤凰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姜糖。 姜糖拉得满城香,这是凤凰古城古街古巷中最富特色最具吸引力的一个旅游节目。奇怪的是在介绍凤凰风味小吃及土特产的书中,竟找不到“姜糖”二字。 凤凰的古街古巷纵横交错,全城沟通。最长的沱江古街全长3000多米。古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叫卖叫买声不绝于耳,呈现一派繁华安康的景象。 在凤凰,不论你走在大街还是小巷,总有一种特别的清香清甜的气味袭击着你,包围着你,令你忍不住要寻找这清香的源头,忍不住要深深地多吸几口略带丝丝甜辣的空气。经嗅觉判断之后,你会忍不住说出它的名字———姜糖。 在凤凰古城里姜糖是处处可见的。走出旅店的门口,有股股姜糖的清香扑鼻而来,几家姜糖加工店一溜儿排列着。姜糖店既是销售点又是作坊。店主不停地招呼往来的客人,慷慨地请客人品尝新做成的指头般大小的姜糖。店内摆着一口煮姜糖的铁锅,店门前竖起一个铁钩,那是拉姜糖用的。成坨的姜糖似面似纱,拉长了挂到铁钩,再拉长再挂回铁钩。有一家姜糖店特别引人注目。那是一个年轻姑娘在拉姜糖。这挂糖少说也有30多斤,一拉就拉出一两米长,收回去再拉出来。这是我所见到的最大的一个姜坨。姑娘乐呵呵地拉着姜糖,心里也许比姜糖还甜。姜糖卖得多自然就拉得多。如果想请教制作姜糖的工艺,那就对不起了———祖传秘方!一传就是几百年。 生姜,民间称“和气”,既为常年离不开的佐料,又可入药。姜糖可暖胃温心,防治感冒,又可提神醒脑,防晕车晕船等。吃着香甜而不腻,辛而不辣,口留余香。看着满城的姜糖,朋友们总是追忆起缺糖的童年。因此,到了凤凰的人,总会带上几袋姜糖。 姜糖,甜了凤凰古城,甜了游客心。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贵州乡村旅游我们看什么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旅游生态学 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 开发青藏高原旅游要注重生态 《科学世界》:东滩水暖鸟先 浅论旅游环境管理 汪永晨:打开手中绿镜头 冷静思考青藏高原旅游热 “人文秦淮” 助推南京秦淮河 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及其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