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的“粮仓”

作者:张明华    文章来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7-23

(一)牲畜的“粮仓”

草原是牲畜的“粮仓”。广阔无垠的草原为牲畜提供了食之不竭的饲用植物。所谓饲用植物,就是指各种牲畜所采食的草本植物(牧草)和木本植物(半灌木、灌木和小乔木)。它们的生态条件、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虽各有不同,但是,每一种植物都象一个自动化的“工厂”,能够不断制造出本种植物所特有的产品,供牲畜食用,这种生产是迄今人们所难于替代的。

中国幅员辽阔,草原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而,不论是从东北的草甸草原到新疆的山地草原;还是从西南的青藏高寒草原到南方的亚热带草坡,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有绿茸茸的牧草铺盖大地。中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还培育出了许多优良的栽培牧草,使中国的牧草资源更加丰富多彩。

据初步估计,中国草原上各类饲用植物约有2500余种,它们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西部、内蒙古、西北荒漠地区山地和青藏高原的中、北部,是整个欧亚草原植被的一部分。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所特有的,如沙生冰草、小尖隐子草、三刺草和青海固沙草等等。很多牧草都在世界草地中占有很大比例,如在豆科饲用植物中,全世界共有灌木锦鸡儿属60种,中国就占5/6,居于首位。

中国草原饲用植物不仅数量多,种类丰富,而且这些牧草一般根系粗壮发达,枝叶繁茂,青嫩多汁,营养丰富。尤其可贵的是这些牧草生长力十分旺盛,再生力强,一般一年内都可放牧利用或刈割两次,只要合理利用并加以适当改良,确实是发展畜牧业用之不竭的粮仓。因此人们常说,我国的草原是牲畜的“摇篮”。

构成中国草原植被的成分主要是禾本科、豆科、菊科、藜科和莎草科,这五大科牧草也是中国各类放牧牲畜主要的饲草来源。

1.适口性强的禾本科牧草

全世界禾本科牧草共有500属,6 000余种,中国有190多属,1150种。它们适应性强,分布广,在中国各种类型的草原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如在草甸草原的草层中占90%,在干草原中占70%,只是在荒漠草原的草层中才退居于菊科和藜科之后。

禾本科牧草形态上的最大特点是有须根;茎呈圆筒形,并有明显的节;叶互生带状,叶脉平行。分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均为草本。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平均粗蛋白质含量为10.4%,粗脂肪2.9%,粗纤维素31.2%,无氮浸出物47.8%,灰分7.7%。

禾本科牧草的营养物质虽然并不很高,但茎叶柔软,不易脱落,适口性和可食部分大大超过其它牧草。青饲或调制成干草,各种牲畜都喜食。主要有羊草、无芒雀麦、羊茅、芨芨草、老芒麦、披碱草、冰草、鹅观草、苇状羊茅、牛尾草、紫羊茅、草、鸭茅、黑麦草、赖草、碱茅、针茅、草、狗尾草、长芒草、苔草、白草、糙隐子草、画眉草和三芒草等等。

羊草又名碱草(图3),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草原,北方其他各省亦有。松嫩草原是羊草发育的中心,在优势群落中可占90%以上。目前,已有大面积的种植,但结实率很低,不到30%。羊草的根茎非常发达,多在地下4~

 

20厘米处生长,分蘖节就在根茎上。根茎还能长出不定根,形成强大的须根系,源源不断地供给足够的养料和水分,以保证分蘖节生出新的枝条。

羊草抗寒耐旱,耐践踏,再生力强;品质优良,适口性好。晒制好的干羊草气味芳香,耐贮藏,不仅催肥能力强,对高产奶牛的饲喂效果也极佳。例如在冬春季节,对三河牛不补饲任何精料,只要每天饲喂优质干羊草20~25公斤,即可保持产奶300天,牲畜的膘情亦可保持良好的状态。由于羊草的经济价值很高,故有“牧草中的细粮”之称。据分析,全株羊草的营养成分比例为:水分99.4%,粗蛋白质13.35%,粗脂肪2.58%,粗纤维37.57%,无氮浸出物31.45%,灰分5.11%。

无芒雀麦又名无芒草(图4),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均有分布,吉林省已有几十年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内蒙古、青海等省区也在进行大面积栽种。美国栽培的无芒雀麦的祖先,就是中国东北的野生种。无芒雀麦为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具有横向发育的根茎。株高80~100厘米,基部有大量营养枝和丰富的嫩叶。亩产鲜草300~650公斤,栽培草地亩产干草可达500公斤。

无芒雀麦适应性较强,较能抗旱、耐寒。在温度、雨量适中的地方生长最好。无芒雀麦最大的特点是耐碱、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不论是肥沃的土壤或

粘土,还是贫瘠的沙土和盐碱土,都能生长。无芒雀麦返青较早,晚秋还能生长,霜后仍保持青绿,因而放牧利用时间较长;又有较强的再生性和耐牧性,是建立人工割草场和放牧场的优良牧草。其抽穗期的营养成分比例为:粗蛋白质11.50%,粗脂肪3.01%,粗纤维30.91%,无氧浸出物48.11%,灰分6.47%。

羊茅又名酥油草(图5),全世界约80种,中国有20种,广布于西北和西南诸省。羊茅是多年生密丛型禾草,株高15~60厘米。耐旱性很强,也能耐寒,在山地、沙土、瘠土上均能生长。但主要生长在干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带,萌发较早,可以早期放牧利用。

 

羊茅具有优良的饲用价值,秆细、根出叶极茂盛,是牲畜的抓膘牧草,尤其对绵羊的肥育效果更好,故有“肥羊草”、“酥油草”之称。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牧民,把当地生长的羊茅和鸭茅等优良禾草叫做“奶疙瘩”,营养十分丰富。鲜羊茅的营养成分比例为:水分69.36%,粗蛋白质3.62%,粗脂肪1.27%,粗纤维9.41%,无氮浸出物14.33%,灰分2.01%。

2.富含蛋白质的豆科草类

全世界豆科共有600属,1200余种,中国有139属,1130种,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一般在草原植被中占5~10%,最多不超过10~25%,而在荒漠、半荒漠草原中生长极少。最适于生长在湿度中等,排水良好,具有渗透性和富含石灰质的土壤上。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共同形成了畜牧业的主要饲草基础,在中国天然放牧场和割草场的建立中具有重要意义。

豆科有乔木、灌木和草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据分析,豆科草类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7.7%,粗脂肪3.2%,粗纤维28.3%,无氮浸出物41.8%,灰分9.0%。豆科草类产量很高,它的营养价值和可消化蛋白质的平均数量也都高于禾本科和其他牧草,1公斤优质苜蓿干草的营养价值,等于1公斤麸皮或0.25公斤高粱的养分,故紫苜蓿素有“牧草之王”的称号。

豆科草类形态上的最大特点是根系发达,入土很深。如紫苜蓿在发育良好、生长年限较长的情况下,主根可达10米以上,能够吸收一般牧草不能吸收的深层土壤中的养分。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根上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根瘤”(图6),每一个根瘤里面包含有

几亿个“根瘤菌”,每个根瘤菌就是一个微型的“化肥车间”。它能够把空气中的氮素吸入体内,通过“生产车间”转化为养料,一部分输送到茎叶上去,另一部分氮素仍留在土壤中。据测定,1亩苜蓿每年可以固定氮素14.5公斤,相当于37.5公斤尿素化肥。所以,豆科草类不仅具有很高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而且还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的盐碱化程度。

中国草原上饲用价值较高的豆科草类除紫苜蓿外,还有黄花苜蓿、红三叶、草木栖、蒙古岩黄芪、沙打旺、胡枝子、柠条和广布野豌豆等。

黄花苜蓿又名野苜蓿,是草甸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上的重要饲用植物,耐旱、抗寒和适应盐碱土壤的能力都比紫苜蓿强,已成为国内外苜蓿育种的很好的原始亲本。黄花苜蓿的营养价值高,干草粗蛋白质含量达20.15%,在其它营养成分中,水分占11.08%,脂肪1.84%,纤维素19.43%,无氮浸出物43.08%,灰分4.42%。鲜草或干草各种牲畜都爱吃。

红三叶(图7)又名红车轴草,原产于伊朗和里海南部一带,是世界有名的豆科牧草之一。中国新疆伊犁草原和阿尔泰山地草原的野生群落,株高40~60厘米,生长茂盛,长势喜人。目前,各地都在试种,积极推广。红三叶营养丰富,具有甜味,纤维素含量低,柔软可口,为各种牲畜所喜食。大面积栽培主要用于刈制干草。叶不易脱落,在开花初期收割,可以调制成上等干草。优质的红三叶干草对牛、羊及猪都有肥育效果,可以节省精料,缩短肥育期。红三叶干草的营养成分比例为:水分9.21%,粗蛋白质15.04%,脂肪3.12%,纤维素24.77%,无氮浸出物

 

40.89%,灰分6.97%。

沙打旺又名直立黄芪、沙大王,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适应性强,分布广,耐旱、耐瘠,不怕风沙,所以西北群众称它为“沙大王”,可见其抗风沙的能力是居于群草之上的。沙打旺的根系特别发达,主根粗而长,侧根很多,根幅可达1.5米左右,能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所以它不仅能生长在一般草类难以生长的贫瘠土壤上,也能在酷热的沙海中安家落户,茁壮生长。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省市区已引种栽培。

沙打旺全身被有“丁”字形的绒毛,可以大大减少叶面水分的蒸腾,增强抗旱性。还可起到保护植物体,免受风沙袭击的作用。它们还是一种很好的绿肥作物,每500公斤鲜草相当于8.5~28.5公斤硫酸铵,用它来压青,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沙打旺茎叶鲜嫩,营养丰富,干草含粗蛋白质15%。鲜嫩的沙打旺可以切碎或打浆,也可以调制成优良的干草或干草粉,生饲熟喂,猪、牛、羊、马、兔各种牲畜均喜食,是优良的豆科牧草之一。 

3.种类繁多的菊科饲用植物

菊科植物在植物进化上是一个年青的类群,能适应现代的各种生态环境,是现代植物属、种最丰富的类群。全世界共有900属,2500余种,中国约有164属,1950种。在天然草原植被中约占10%以上。从东部的草甸草原到西部的荒漠草原,其比重逐渐增大,饲用价值也有明显提高。

菊科植物的营养价值也比较高,干草粗蛋白质含量为10.15%,脂肪为4.5%。富含乳汁的种类,骆驼和牛最喜食,其他牲畜也采食;蒿属植物,骆驼、羊和马最喜食;有刺的和有短绒毛的植物,骆驼最喜食,羊也吃一部分。菊科植物中常含有毒性的苦味质,或者具有粗硬的毛和硬刺,这是一些牲畜不喜食的重要原因。

在草原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菊科植物首推蒿属。蒿属约400种,中国拥有200种,广布全国,大多数在干旱地区,其中草原上分布最多的有7种。冷蒿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西北、华北、东北的草原和荒漠草原中,是典型草原的建群植物;铁杆蒿、茭蒿为华北所特有;驴驴蒿为祁连山东段的特有种;藏籽蒿为西藏的特有种;藏南蒿和垫状蒿产于西藏高原和中、西喜马拉雅山北坡。后3种是高寒草原的建群植物。线叶菊是从蒿属中分出来的一个种,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及内蒙古,是草甸草原的建群种。亚菊属和女蒿属在中国各有10种左右,小黄亚菊产于新疆、甘肃和青海、西藏,蓍状亚菊和三裂女蒿产于内蒙古至华北,它们较线叶菊耐旱,都是荒漠草原的建群种。

冷蒿(图8)又名小白蒿,为多年生小半灌木,株高10~40厘米,多分枝,全株密被灰白色的绒毛。冷蒿抗旱耐寒,不怕牲畜践踏,再生力强,营养丰富,不论是鲜草或干草,各种牲畜都喜食。冷蒿春天萌发早,秋季叶子枯萎后短枝仍保持多汁状态,因而对于牲畜的早春放牧和秋季抓膘极为重要;有育肥和催乳作用,在冬春牧场上很受牧民的重视,被称为牲畜的“救命草”。冷蒿在开花期的营养成分比例为:水分12.80%,粗蛋白质10.53%,粗脂肪5.92%,粗纤维36.96%,无氮浸出物27.68%,灰分6.11%。

4.耐盐抗旱的藜科植物

全世界共有藜科植物102属,1400种,中国有48属,180种。主要分布在荒漠半荒漠草原植被中,在中国内蒙古、新疆、青藏和滨海的盐土以及柱状碱土上都有分布。

藜科大部为草本或灌木植物,乔木极少。其特点是多数为肉质多汁的耐盐植物,因而灰分含量较高,而纤维素的含量则大大降低。藜科植物的营养丰富,开花期干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为10~21%,高于禾草;粗脂肪为1~3%;粗纤维为13~32%;无氮浸出物为29~57%;粗灰分为11~34%,为禾草的3倍多。这类植物骆驼喜食,羊一般也采食,马、牛少采食,有些种为猪的良好饲料。在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带其饲用价值显著提高。主要有伏地肤、猪毛菜、刺藜、碱蓬、盐爪爪、合头草、驼绒蒿、沙蓬、梭梭等。

伏地肤(图9)又名木地肤,为多年生半灌木,具有发育强大的根系,深达40~80厘米,株高30~60厘米,叶线形,全身密被灰白色的绒毛。伏地肤抗干旱,耐盐碱,适于在盐土和干燥的砂质土中生长。伏地肤是藜科植物中饲用价值最好的一种,营养丰富。春季萌发早,生长迅速,可以早期利用;冬季基部的营养枝可以保持多汁状态,枯枝能保留在根上,供牲畜冬季利用。新疆细毛羊就是在伊犁河谷伏地肤与蒿

类组成的冬季放牧场上育成的。绵羊、山羊和骆驼最喜食,秋冬两季更喜食,是绵羊很好的催肥饲料,马也喜食。伏地肤在开花期的营养成分比例为:水分11.01%,粗蛋白质11.32%,粗脂肪2.40%,粗纤维29.58%,无氮浸出物36.04%,灰分9.65%。

猪毛菜、刺藜和碱蓬等牧草是草原上特有的一年生藜科植物。每逢冬春,它们一个个缩成草球似的,随风滚动,因此,被人们称为草原上的“流浪汉”植物,即风滚草(图10)。

风滚草的饲用价值也很高,猪毛菜在春、夏、秋三季呈绿色状态时,骆驼爱吃,冬季干枯后最喜食;骆驼全年都乐意吃刺藜;碱蓬在秋后株植渐干后,为羊和骆驼所喜食。

5.矮小质优的莎草科牧草

全世界共有莎草科植物85属,4 000多种,中国约有28属,580种。在东北、内蒙古,西北以及西藏高原上都有广泛的分布,多生长在沼泽地、湿润泛水地和高山、亚高山草甸的局部低洼潮湿的草地中,是草甸植被的主要建群种。

莎草科多为多年生植物,一年生的很少。它们的形态特征是茎无节,充满髓质;叶大部分集中在茎的下部,线形甚至成丝状;花大都无花被。莎草科牧草的经济价值仅次于禾本科、豆科和菊科,居第四位。蛋白质含量及消化率都较高,尤其是矮小的苔草属植物,其蛋白质的含量及消化率都不低于禾本科牧草。但抽穗以后,全株的适口性较差,这是因为抽穗以后茎与叶中的细胞膜充满氧化矽,而且叶及茎的内含物变成了牲畜胃液所不能消化的物质。在抽穗之前,大多数苔草属植物作为放牧饲用、调制干草或草贮饲料,都可与优良的禾本科牧草相媲美。

在莎草科中,分布最广、饲用价值最大的要算是嵩草属和苔草属牧草。苔草属是广布世界各大洲的大属,生态幅度极广,尤其是寸草苔。

寸草苔又名羊胡子草,多生长在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的干草原沙壤土低湿草场或芨芨草丛间。寸草苔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15厘米;根茎发达,叶条形或丝状,较细软;耐旱,无性繁殖和再生性都很强。春季返青早,在冬季枯叶能保留在根部,有利于放牧,对于牲畜过冬渡春,接羔保育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无论青草或干草,羊、马和牛都喜食,骆驼次之。

嵩草(图11)又名别氏嵩草,为多年生草本高原植物,常在高山莎草沼泽草甸中居于优势。株高5~30厘米,叶窄狭,茎叶长度几乎相等,花序顶生。嵩草属植物在高寒地区形成大面积的草场,草质柔软,适口性很好,营养丰富。据分析,青藏高原上的嵩草,粗蛋白质的含量高达15~20%,粗脂肪6~8%,而且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故有“三高”牧草的称誉。幼嫩时,马和绵羊最爱吃。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