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掌握自然规律,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最佳平衡

作者:张明华    文章来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7-2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草原建设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远远赶不上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有的地方草原建设的速度还没有破坏的速度快。因此,按照自然规律,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最佳平衡,对于稳定、优质、高产发展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草原是一个有功能的完整开放的生态系统

现代生态学认为,草原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及其与周围无机环境(光、热、水、土等)组成的统一整体。它的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太阳是能量的源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植物有机物,即牧草能,这是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能源;然后牧草被家畜采食,再变为动物有机物;家畜生产的畜产品又可直接为人类所利用,这就是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运转。由此可见,食物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消耗和运转过程,就是能量的流通过程,它是借助于“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完成的。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营养级。贮存于植物体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在传递时逐级消耗,每传递一级就有一大部分能量用于一系列的生命活动,转化为热散发出去,或随排泄物排出体外,只有一小部分蓄存在体内构成自身物质。所以,能量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流动,必然逐级变少,能量越流越细,直到以废热形式全部散发完为止。这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来自太阳,经过生态系统暂时固定、流动,最后又返回空间。因此,草原生态系统又是一个能量开放系统(图21)。要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就得不断地向系统输入能量。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绝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食物链关系,而是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关系。因为同一种植物可以被不同种的动物所吃掉,例如家畜采食牧草,野鼠、蝗虫等也吃牧草;就是同一种动物也不是只吃一种食物等等。这种错综复杂的网状关系,称之为“食物网”。

食物网把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一起,假若食物网中的某一条食物链发生了障碍,就可以通过其它食物链来进行调节和补偿,以此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草原上的野鼠由于毒饵灭鼠而大量死亡,原来以捕鼠为食的老鹰,并不会因此而发生食物恐慌。因为鼠类减少以后,牧草就会很快繁茂起来,给野兔的生长又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条件,老鹰就可以以捕食野兔为生了。然而,仅有能量并不能维持动、植物的生命,还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说,太阳是能量的源泉,那么构成生物所需要的物质就来自地球了。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指的就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主要元素,如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等。牧草从土壤、水和空气中获得这些物质;家畜又从牧草中获得它们;人又从畜产品中获得这些物质;人和家畜排出的粪便以及牧草和家畜死亡后的遗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又将这些物质归还于土壤、水和空气,这就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同一种物质可以在食物链的同一营养级中被生物多次利用。例如,植物呼吸放出的CO2又可供其它植物再次利用。物质从一个生态系统中消逝,又可在另一个生态系统中出现,周而复始地循环。

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刻受着人类的影响。人们收获牧草和畜产品,把营养物质带出草原,施肥活动又能把一些营养元素归还给草原。蓄水、排水、灌溉以及向生态系统中加入某些营养物质等,都是在促进物质循环。氮、磷、钾的循环速率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能量在不停地流动,物质在反复地循环,才使得生物种群得以世世代代的生存和繁衍,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要想使生态系统保持最佳平衡,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取之于系统者,必须归还于系统。也就是说,人类和草原生态系统应该保持“等量交换”或“收支平衡”的关系,草原才能长用不衰,畜牧业才会持续发展。否则,能量和物质长期入不敷出,或者过多的聚集,都会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受到损害,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瓦解。

(二)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最佳平衡

掌握和认识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规律以后,采取积极有效的科学技术措施,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最佳平衡,就会为畜牧业的发展开创美好的广阔前景。

1.全面考察,合理开发

为了实现草原的合理开发,首先要对草原资源进行科学的综合考察研究。切实查清资源状况,研究它的生态结构和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根据考察所获得的数据和生态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炼出生态模型,用数学方法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各种生态因子复杂的制约关系,预测其演变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草原资源开发的综合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方案,并使此方案反应草原生态系统各种因素数量上的最佳比例和空间配置上的最佳结构。

1964年国家对甘肃、青海、西藏和内蒙古等省区的草原资源曾进行过初步的考察,1975~1978年对西藏的草原进行了全面考察,1979年以来,又对北方重点牧区草原资源进行综合考察。据不完全统计,到1983年止,全国共完成了1000多个县的草场资源调查任务。在此基础上还研究了草原的演变和家畜利用情况,以及发展农林牧各业的开发利用方案,为调整地区各业的配置打下了基础。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通过考察和分析,提出了逐步退耕还牧、保持水土的改造利用方案,并将全县划分为三大经济区,确定了以牧为主,牧林农综合发展的生产方针。

2.因地制宜,配置畜种

如前所述,在一定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草原类型是具有明显地区性特征的,为了充分发挥各类生态系统的最大生产潜力,就需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区域性规律分区划片,作出区划,因地制宜地安排畜种。中国北方草原“东牛中羊西骆驼,西南高原牦牛藏羊”的分布规律,就是劳动人民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经过长期的努力创造出来的最佳草原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也只有与特有的牲畜类群相结合,才能表现出一定的生产能力。例如,湿润草原与牛、马的结合,干旱草原与绵羊的结合,荒漠草原与骆驼、山羊的结合,高寒草原与牦牛、藏羊的结合,南方热带疏林草原与黄牛的结合等等。长期特定的生态条件,也使牲畜形成了一套适应该生态系统的生活习性和本领,例如牛马喜食柔嫩多汁的高禾草,绵羊则喜食比较柔软、干物质较多、植株较矮的禾草和蒿属植物,骆驼、山羊和三北羊专爱采食粗硬、具刺和有特殊味道的、灰分含量较高的灌木和半灌木,牦牛和藏羊则喜食稠密的矮草,等等。一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或发生大的改变,牲畜也常常会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草原退化,牲畜就退化;把产乳量高的三河牛放在青藏高原上就很难适应;同样,牦牛在内蒙古草原上也难以生活。只有合理的经营管理和因地制宜的配置畜种,如在森林草原地区发展乳肉兼用牛,荒漠区山地草原发展细毛羊、高寒草原地区发展藏羊及其改良品种等等,才能最充分地发挥草原和牲畜的生产潜力,也才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最佳平衡。

3.积极保护,综合治理

保护草原,当前最主要的是严禁滥垦牧场和乱采草原植物。尤其是在中国的半干旱地区,这种草原生态平衡来之不易,也比较脆弱,一旦破坏,极难达到新的平衡。大面积滥垦草原所引起的生态平衡失调已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例如,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过去曾是一个森林茂密、花香草绿的草原生态系统,可是近300年来,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长期的开荒种地与过度放牧,使今日的鄂尔多斯已变成了“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照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的荒凉景象。现在,伊盟沙化面积已达5 000多万亩,仅鄂托克旗就沙化230多万亩。原来库布齐和毛乌素两个沙漠之间相距甚远,而现今将要联成一片,形成了农田吃草原,沙子埋农田,既不能农又不能收的不应有的结局。30多年来,全国先后开垦了1亿多亩草原,其中就有许多是牲畜过冬的好牧场。而干旱贫瘠的草原负担过重,失去了生态平衡,加速了草场退化,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气候旱化。这种生态平衡的失调,最终必将导致草原资源枯竭。

我们强调保护生态平衡,决不是让草原原封不动,更不是回到原始社会草莽时代或游牧时代的生态平衡中去,而是希望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合理利用草原,使草原向着人们所理想的方向发展。生态平衡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建立最佳生态平衡就是要打破旧的不适合于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而用新的生态平衡去代替,这就是生态平衡的发展。

当天然草原的自然资源被充分开发利用并达到畜草平衡之后,畜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需要突破旧的平衡,组织新的平衡。而这个新的平衡就必须用人的力量来建设草原才能达到。

建设草原是一个对草原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建设草原就是根据不同地区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转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在适当的阶段补充其它来源和其它形式的物质和能量(如化肥、农药、饲料、矿物燃料、人力等)或改变经营的方法和方向(如季节畜牧业,调整牲畜头数和种类等),使失去的能量和物质得以弥补和积累,提高生产过程的有效转化,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集约化经营开发水源,封育草场,营造防护林,清除毒害杂草,松土补播或种植优良牧草,使用机械,实行灌溉,增施肥料等等,建设水、草、林、机配套的稳产高产的人工草地。据调查,人工草地可比同一地区的天然草场提高产草量6~9倍,半人工改良草场可比天然草场提高产量1~4倍。草原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就为畜牧业大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中国的草原建设虽然目前规模不大,数量也有限,但在畜牧业生产中已显示了它的巨大作用。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在总结经验教训和进一步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1975年开始,根据本旗荒漠、半荒漠草原的自然特点,以“水”带头,综合治理,大搞草原建设,成效显著。到1978年末,在全旗255万亩草原上兴修水库3座,打机电井205眼,大口井196眼,简易供水井183眼,埋渗水管道5 300多米和其它水利工程30多处。围绕这些水利工程,建设草库伦56万亩,开辟饲草、饲料基地26 000多亩,大大提高了草原生产能力,除供四季放牧外,近几年每年冬春都能贮草1500~2 000万公斤,1978年还搞了600万公斤青贮饲料,增强了补饲和抗灾能力,保证了畜牧业的稳步发展。从1975年以来,全旗畜牧业连年增产,1978年虽然遭到严重旱灾,但各类牲畜仍比1977年增加了8万多头。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