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显示:鸟类同伴会帮助它们养育后代

作者:丁佳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20

这些一夫一妻制的斑鸫鹛在哺育后代的时候,着实获得了不少邻居的帮助(图片来源:Sarah Knowles)

  能自私自利的时候干嘛要合作?许多动物的行为都是以个体利益为向导的,只要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任务就算完成了。可是人们却在一些鸟类和昆虫中发现了合作哺育子代的现象。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一些鸟类的父母在与其他同类取得信任后,其他同伴会帮助它们养育后代。

  动物中的合作现象又叫做“进化学悖论”,其中合作哺育后代的现象又非常罕见,只在3%~10%的鸟类中被发现过。而在灵长类中,具备这种行为的只有狨猴、绢毛猴,还有我们人类。

  上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William Hamilton提出了一种理论,当帮助亲戚养育后代有助于自己基因的延续时,自然选择会将动物引向合作的一边。但Hamilton也强调,只有当双方血缘关系非常近的时候,这种互帮互助的行为才会发生,当然这些动物施加帮助的前提,是自己绝不能吃亏。

  之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Jacobus Boomsma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发现在一些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化昆虫中,这种合作哺育的现象更有可能发生。

  一夫一妻制的前提条件完善了Hamilton的理论。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族群里所有的后代都“流淌”着同一亲代的基因。而杂交的行为则恰恰相反,成年动物不会出手去帮助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幼仔。

  最近,英国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Charlie Cornwallis和进化生物学家Ashleigh Griffin想在鸟类中验证Boomsma的“一夫一妻假说”。

  在对267种鸟类的哺育行为进行统计之后,研究小组发现,族群中杂交率越高,合作哺育发生的几率就越小。在不相互合作的鸟类中,杂交率达到了23%;而在具备合作哺育行为的鸟类中,杂交率只有12%,并且杂交率越高的鸟群,“保姆”数量也越少。研究者的这一成果刊登在8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中。

  尽管这一结果和“一夫一妻假说”是一致的,但并不能说明一夫一妻制加强了合作哺育行为。为此,研究团队对这267种鸟类的进化方向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研究者发现,在上百年的进化史中,合作型鸟类的祖先确实要比非合作型的鸟类祖先对配偶更加“忠贞不二”。杂交率低的鸟类向合作哺育模式转变的速度,比高杂交率的鸟类快了2倍还要多。这一结果验证了“一夫一妻假说”。

  “这项研究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Boomsma说,“杂交阻碍了鸟类的社会化生活。” 但英国约克大学的生态学家Kathryn Arnold对此持保留意见,她认为这项研究把杂交率人为地当做了合作哺育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她的研究却显示,合作哺育现象与动物的生活史特点关系更为紧密一些,比如成年动物死亡率较低的物种,合作哺育幼仔的几率就会更高。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最新研究显示:鸟类同伴会帮助它们…
    这些一夫一妻制的斑鸫鹛在哺育后代的时候,着实获得了不少邻…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