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对策
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农村基层工作者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也是学者们最能各抒己见的问题。笔者在农村调研过程中深切地感到,要切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六个关键。
1、加快宏观体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的重大举措,是为了解决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安排而导致的“三农”问题,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加快宏观体制改革,要像我国加入WTO后清理相关贸易制度和政策那样来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建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新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相关的社会保障等配套办法;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扩大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同时,对土地、税收、金融等领域里的相关政策进行整合,消除各种政策相互脱节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明确各级政府职责,突出县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上至中央下至乡镇的各级政府都要承担相应的职责(村级组织和农民也应承担相应的职责)。但从我国行政管理体系的设置实际看,县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其实力决定着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县级政府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谋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具有制定规划、调动资源、制定政策的权力和空间,而且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比较熟悉,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轻重缓急比较了解。因此,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充分放权给县级政府(包括事权和财权),县级政府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主动承担起组织新农村建设的职责,统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一调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以及各阶段的重点,使新农村建设有明确的抓手和工作节点。目前,各地都已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中一般都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但往往比较原则,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专门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其次,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流动的趋势,搞好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村布局规划、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各专项规划要相互衔接,避免各自为政、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的趋势,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浪费。
4、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必须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从广义看,资源整合包括全社会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科技等各种要素的整合,但这里主要是指资金的整合,因为资金是其它要素的粘合剂。资金整合首先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由于体制原因,目前财政支农资金分散掌握在许多部门,这些部门根据各自的标准来选择支农项目,造成资金分散和相互脱节等情况,使稀缺的资金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思路是: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根据规划定。即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来统一安排建设项目,根据建设项目来统筹安排资金,从而使财政支农资金相对集中使用,发挥规模效益。为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各级政府有必要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之类的机构,建立会商制度,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和资金。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帮扶活动,支持新农村建设。
5、从村庄整治起步,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而农民是最讲实惠的,并且讲求眼见为实。因此,新农村建设要从最容易使农民得到实惠的、并能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项目入手。从目前农民的愿望看,农民普遍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而村庄整治通过政府资助或奖励,投入不多,并且能在短期内取得效果,因此是最适合广大农村的起步项目。以此为起点,新农村建设逐步向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公共卫生、新型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拓展,使新农村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六是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农村基层组织包括乡镇和村两级,这里主要是指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村党委)、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农村建设中的许多项目最终都要落地到村,村级领导班子的状况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目前,大多数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状况是好的,广大农村干部政治坚定、工作勤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村存在“村两委”不够团结、甚至争权夺利的情况,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思想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在村民中没有威信。为此,乡党委和上级党组织要帮助建设好村级班子,使村支部和村委会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应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尽快改变目前不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空壳”现象,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力量,为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及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