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技术 >> 正文

低碳技术将引领能源利用方式转变

发布日期:2010/1/20 21:40:41 作者:齐亚超 出处:中国能源报

  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出席一年会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对我国来说,抓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契机,是一次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战略选择。针对如何认识这一战略转变,本报专访了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赵建军,从科技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中国能源报: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吗?低碳经济的出现是否有其必然性?

  赵建军:低碳经济,主要是指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以发展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事实上,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8年,低碳行业的收入增长幅度仍然达到了75%,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到2020年低碳行业的年收入就将超过2万亿美元。目前世界低碳产品和服务行业创造的收入已经超过了航天业和国防业收入的总和,这个行业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

  中国能源报:您提到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与现有的技术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赵建军:我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是关键手段之一。低碳技术几乎遍及所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包括电力、交通、建筑等等,在这些领域,低碳技术的应用可以节能和提高能效。而在可再生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一些新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当然也是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是无碳技术,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过去10年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38%,超过IT产业。全球风电装机容量2008年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28.8%。第三就是去碳技术:比较典型的就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

  低碳技术并非完全与传统技术不相干,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交通领域中的汽车氢燃料技术、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以及存在于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等。

  在低碳经济进程中,低碳技术将引领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中国能源报:为什么说低碳技术将引领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赵建军: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全球能源利用的结构,而低碳技术则是实现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手段,将导致能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改变。不同的文明时代有不同的核心技术,每一次社会转型都是在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发生的。当今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特别是大规模商用,将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带来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这便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逐步应用并最终取代化石能源的新时代。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都在致力于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以期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我国亦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方案和目标:2009年11月26日,我国政府公布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有报告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将接近甚至超过50%,届时一个真正的低碳社会就会到来。

  中国能源报:从低碳技术角度我们该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呢?

  赵建军:没有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发展低碳经济将是一句空话。可以说,低碳技术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所有支柱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了低碳核心技术,谁就将赢得商机、主动。但低碳技术的获得不是一日之功,也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自主创新。

  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差距,应重点实现低碳能源技术突破,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决策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关键,资金投入是保障,全员参与是核心。应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我们应树立绿色理念,从现在做起,从小学生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做起。(齐亚超)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