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技术 >> 正文

不可思议的零碳

发布日期:2010/2/21 9:41:08 作者:梁宵 出处:《能源》

  当大多数人对低碳还稍嫌陌生的时候,更不可思议的零碳技术提前来报到了。

  你是否想过,不用多伤脑筋,不必多费力气,也可以创造能量?不仅自给自足,甚至还有盈余?所有这一切不劳您亲自动手,全部交给智能建筑搞定。

  没错,我们的房屋一直都是耗能大户,但是,智能房屋却可以成为产能工具。这样的未来建筑如何变成现实?上海世博会的零碳馆或许是一个可能的答案。

  零碳馆探秘

  零碳馆也许会颠覆你对建筑的所有过往认知。

  我们所熟知的建筑,具有严重的资源和能量依赖,水来自于遥远的江河湖泊,经历了数道繁杂而又昂贵的处理关卡;电的背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耗能足迹,从煤的开采,到电网输送;外墙和屋顶能够遮风挡雨——这也许是我们对房屋基本而唯一的要求——但是,却不能隔离外界的寒风,更不能阻断室内热量的流失,保持温暖的唯一方式就是持续供热。

  但是,零碳馆使建筑从外向依赖转变为内向循环。有人称零碳馆是“无水、无电、无热的‘原始洞穴’”,因为这些都是零碳馆内在生产的一部分,说他们“无”,是因为其“碳足迹”为“零”。

  这一部分得益于让一般人望而却步的高新技术,整个零碳馆就是未来建筑的一个样板房,集合了现有的各种新能源技术:房屋所需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热电联产系统可以利用“废热”发电,提高热量利用效率;同时,各种用于能耗监测和环境监测的信息化系统将更完美地展现零碳的节能减排效果。

  但是,如果就此认为零碳馆是一个技术馆,那么未免低估了设计者的想象力。“我们要的是一个智慧的设计。”所谓智慧,就是因地制宜,尽可能的、创造性的利用自然优势。举个例子来说,不是只让房屋浑身插满氧气管被动的呼吸,而是使其与外界有机地进行气息交换。

  在即将完工的零碳馆,这样的“小创意”将会随处可见,屋顶上迎风招展的“风帽”能够利用温压和风压实现内外空气对流;墙壁的镂空设计增加了玻璃的使用面积,使房屋的自然采光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一种名叫“景天”的半肉质植物不仅绿化环境,而且给房屋穿上一层保温外套,防止热量损失。即使在一些隐蔽的角落,也存在着意想不到的独具匠心:零碳馆地下一根通向黄浦江的小管道能将源源不断的黄浦江水引入馆内,满足制冷需要;馆外一个个一角硬币大小的小洞却是一套先进的雨水收集和回收系统。零碳馆总协调人陈硕介绍,借助于这个系统,零碳馆收集到的雨水和中水量将大于建筑所消耗的水资源量。

  但是,这些让外界瞠目的建筑创新在陈硕看来还远远不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设计平台,我们需要更多的节能产品和节能智慧加入到零碳馆中。” 目前,已经有海尔、万通、宝钢等企业产品加入了零碳馆的展示区,一场“碳革命”力量正在这里集结。

  走近零碳生活

  设想一下,你的建筑在过去24小时内收集太阳能电力53度,零碳家居减排73%,耗电27度,生产的电力入网,在过去的24小时内电价高峰点售出,收益130元;这还不算完,你可以把餐具一并吃掉,因为他们的材质是甜香可口的饼干;生活垃圾可以倒入处理器中,瞬间变废为电。

  这正是未来你可能拥有的零碳生活。

  “碳是个有意思的东西,它一直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消灭碳足迹不仅创造了一种经济方式,也重新定义了一种生活方式。”陈硕“零碳生活的畅想”希望能够尽快向现实推进,“碳测系统”就是为此做出的努力之一:“这是一个面向个人的系统,个人的减碳行动可以创造价值。”

  从表面上理解,碳测系统类似于网上流行的“碳减排计算器”,当你键入每日的“用电”、“出行”等量化指标后,计算器会提醒你需要种多少棵树来实现自身的碳中和。不过,这个所谓的“低碳行动”多少有一些讽刺,虚拟的指令没有任何的约束力,而当你在电脑上进行此类操作的时候,你的碳足迹不知不觉中又在增加。

  与之相比,“碳测系统”超越了游戏层面,陈硕希望这个系统能够产生现实的影响力。“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系统,每一个人都对应一个独立的账号,这个系统可以与公交系统等联网,以检测个人碳减排的真实效果;同时,这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里的减排方法会不断地完善,以促进更多的碳减排行动转化成现实的价值。”

  实际上,即使从“碳测系统”的参与机构来看,也能看出它并非小打小闹。据陈硕介绍,这个系统的实用性和权威性将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加入而得到保证,环保局将为这个系统提供一些核算方法,发改委也将参与进来,对交易项目进行审批。

  借助于“碳测系统”,零碳生活有望慢慢被启动。陈硕希望这个开放的系统能够日益丰富强大起来,因为“这样做不仅能使个人减碳获利,最重要的是,可以激励人们选择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零碳商业密码

  当然,零碳馆的出发点并不在于进行一种建筑理念上的颠覆,也不仅仅是展示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另外一种可能。“零碳”主张的抛出,正值中国企业艰难消化“低碳”主张的时候。在陈硕看来,零碳较之于低碳,表面上是数量差距,实质上却是理念转换。

  “低碳是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在高排放量上降低,是负担和义务;但是零碳却是从机会和资源的角度出发,是商机和效率,概念上的不同也折射了经济理念的迥异。”

  陈硕的另外一个身份是英国零碳中心的中国区总裁。后者正是“零碳”机会的产物,曾由于享誉国际的“贝丁顿零耗能小区”的成功而一举勾画了未来的商业蓝图。

  2000年前,贝丁顿是一处荒芜废弃的污水处理厂址;两年之后,它被零碳中心的创立者——素有“英国首席生态建筑师”之称的比尔·邓斯特(Bill Dunster)改造成了世界上首个二氧化碳零排放社区。

  “当时的英国,还不清楚什么是节能减排,什么是碳排放。”陈硕说,正是以“贝丁顿”为展示窗口,零碳中心传达了一种高质量的零碳生活,也让全世界看到了零碳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碳是一种善良的力量,一种非常有驱动力的商品。”零碳中心在海外业务的扩展印证了陈硕的说法。2003年到2006年,零碳中心与马德里、法国、韩国的企业合作,在当地成功建造了零碳酒店、办公区和住宅楼。

  中国的一些企业也表现出了对于零碳的兴趣,其中行动最积极的当属万科。早在2005年,万科就筹谋要建一座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建筑,并且最终在零碳中心的技术支持下,万科的0House(零宅)计划顺利成形,目前已经接近尾声。

  零碳中心技术上的优势的确是得天独厚的,早在“贝丁顿社区”建造之前,就借助建设英国国会大厦的机会,完善了建筑节能材料和技术的“数据库”;但是,零碳中心在与万科等企业的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贩卖者,而是一个高级的系统工程师。“零碳中心主要是对这些企业提供技术设计和咨询工作。至于技术本身,我们是免费提供给‘善意第三方’的。”

  换言之,更多的企业不是不知道技术,而是不知道技术应该怎么使用。就像许多企业知道减碳,但是对于这部分碳减排却不知道如何利用,甚至有些企业,自愿放弃以此获利的机会。

  “有些企业减碳是为了彰显企业责任,但是,零碳理念并不是让大家都去义务捐碳,而是把碳转变成一种经济效率。”陈硕这样的商业游说在绝大多数时候并不能产生任何效果。

  陈硕的担心不无道理,出于道德减碳,而不是经济减碳,最终会使减碳成为少数人的“旨趣”,而无法刺激更多企业的加入。“如果企业不认可减碳会带来经济效益,激励机制就无法建立,那么零碳经济就无法产业化。”

  看起来,零碳中心目前最关注的,应该是如何能让企业也加入到“碳测系统”中来。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