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生活 >> 正文

普及低碳环保须是少花钱的技术方案

发布日期:2010/7/4 15:45:47 作者:张凯敏 出处:劳动报

  世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论坛

  3日下午,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总设计师何境堂在参加世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论坛后接受了新闻媒体采访。何院士表示,低碳理念要得到推广一定要尽可能用少花钱的方法去解决环保问题。

  ―――访中国馆总设计师何境堂

  何境堂说,全世界人口已经很多,地少人多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所以推广低碳环保的理念和技术是必须的。不过,这些技术一定要用少花钱的方案解决,这样才有基础得到普及。在他看来,大部分的环保技术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低技术”,只有一小部分是高端技术。何境堂用中国馆的设计来解释:“中国馆整体看像米仓,但其实‘东方之冠’本身的造型就是充满了低碳环保的理念。冠顶上大下小,为的是让上海冬天位置比较低的太阳射进馆内,而夏天太阳比较高时,则能起到遮阳作用。大家游览省区市馆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顶上那个屋顶花园,花园里的植被和水池可以使下方展馆降温8至10摄氏度,大大降低了夏天使用空调的能耗。”

  谈到世博后中国馆的将来,何境堂透露,在设计中国馆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它世博会后的用途,所以很多在设计上就已经考虑到了今后的使用。当然,考虑到游客的参观热情,中国馆在世博会闭幕后至少还将延长半年的展出。其后,5万多平方米的省区市馆部分和部分地下空间将改造成会展中心,国家馆部分则将成为国家文化艺术展览的殿堂,馆内每个房间在现在布置时也已考虑到将来的改建。此外,2.7万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将成为市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弥补上海中心城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不足。

  此外,何境堂呼吁在中国各个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务必保留下城市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肌理,“从国外成熟的经验来看,建筑的外观形态应该得到保留,内部则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任意修改,这一点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且在我去过的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很多老建筑也是采用了这种改建方式”。

  嘉宾发言太投入超时被亮“黄牌”

  今天下午,参加三场平行论坛的大牌专家众多,嘉宾们在发言时都格外投入、充满激情,频频忘记论坛规定的15分钟时限。嘉宾的热情让主办方也不好生硬打断,于是会场上举倒计时牌子的志愿者不时亮相,可有些嘉宾照样“你举你的,我讲我的”,让在场的与会者忍俊不禁。

  在“公众参与绿色城市建设分论坛”现场,时间已经到了原定结束的16时,可倒数第二位发言的嘉宾印度孟买乡村太阳能基金会创始人辛格・恰达已经说满了属于自己的15分钟,可没有一点要结束的意思,这时,志愿者在会场走道上向他举起了“还有3分钟”的英文标牌。看到标牌的恰达果然抓紧了时间,说了几句后说,“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跳过下一页”。可渐渐的,他又说上了“劲”,开始滔滔不觉地介绍起印度的LED灯发展情况。志愿者无奈,再次向他举起了“还有1分钟”的标牌。此后,恰达又整整说了5分钟,仍有点依依不舍地走下了讲台。

  除了恰达,在他前后的多名嘉宾也因同样的原因而领到“黄牌”。但现场的与会者显然是被嘉宾的发言热情打动,尽管超时频频,大家仍为每一位嘉宾的精彩发言报以热烈的掌声。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