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我国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布日期:2010/7/6 12:26:16 作者:孙阿妞 出处:武汉金融

  摘要:本文首先在碳金融的兴起背景下提出碳金融的概念,接着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发展碳金融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发展碳金融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碳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碳排放权,《京都议定书》

  在全球经济衰退和气候变暖的双重危机下,欧美等发达国家从2008年开始将经济振兴的希望投向了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我国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低碳经济已是规制世界发展新格局的又一个“全球宪章”,而手握定价权的碳金融,如同咽喉要道,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一、碳金融概念的提出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1997年,《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在日本东京通过了该公约的补充条款,即《京都议定书》,这是世界上首部设立强制性减排标准的国际协议,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要求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户的发达国家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而发展中国家在此期间不承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限控义务。在《京都议定书》的法律约束下,各国的碳排放额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并最终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

  当前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基于碳排放权的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从广义而言,碳金融是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目前,发达国家都在厉兵秣马,围绕碳减排权,试图构建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而我国的碳金融发展还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如何突破这些障碍是亟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二、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后,全球碳金融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

  首先,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碳交易量从2005年的7.1亿吨上升到2008年的48.1亿吨,年均增长率达到89.2%;碳交易额从2005年的108.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26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26.6%。

  其次,交易平台不断增加。碳交易现货、期货和其他衍生品的交易市场陆续推出,BLUENEXT、英国排放交易体系市场(UKETS)、澳洲新南威尔士体系(NSW)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都实现了比较快速的扩张。

  最后,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增加。目前,全球已经有40多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加入了旨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赤道原则”,同时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规则,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在碳基金方面,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社区发展碳基金以及各国绿色碳基金等多种基金陆续推出,规模不断壮大,

  (二)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在全球碳市场中,中国是全世界核证减排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CER)一级市场上最大供应国。据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数据,截至2009年11月25日,中国已注册项日671个,占总数35.15%,已获得核发CER1.69亿吨,占核发总量47.51%,项日数和减排量均居世界首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

  近几年,我国碳金融的参与主体在不断成长,主要表现在:

  在碳基金方面,2007年中国绿色碳基金推出以来,先后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

  在银行方面,先后推出了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兴业银行,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开展合作,截止2009年3月,该行共支持了91个节能减排项目,融资金额达到了35.34亿元;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先后推出了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在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的开发方面,众多国外投资银行和国际碳基金纷纷进入中国,如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进入中国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等合资成立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瑞典碳资产管理公司、英国益可环境集团、高盛、花期银行、汇丰银行等都已在中国开展节能减排投融资业务。

  相比国外碳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略显沉寂,虽然在2008年成立了三家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但都还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并不涉及排放权的交易。

[1] [2]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