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内蒙古“碳金融”谋求破局

发布日期:2011/8/31 7:37:34 作者:佚名 出处:工人日报

  前不久在呼和浩特举行的中国金融工程年会上,“碳金融”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话题,而优势得天独厚的内蒙古“碳金融”如何破局引起各方期待。

  主导权竞争激烈

  内蒙古财经学院金融学院院长金桩认为:“根据国内碳金融的实践,"碳金融"可理解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或碳物质的买卖。”

  据了解,“碳金融”的出现源于《京都议定书》引入的碳交易机制“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ET)”。这三种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目标的灵活机制允许发达国家通过碳交易在发展中国家取得减排的抵消额,从而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随着碳交易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开始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当中,“碳金融”主导权之争也日趋激烈。

  目前国际上有欧洲CO2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两个最大的碳交易体系。此外,还有英国排放交易体系(UKETS)、日本自愿排放交易体系(JVETS)以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计划(NSWGGAS)等。

  来自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碳交易市场预计高达910亿欧元左右,预计我国2012年市场潜力约180亿美元。

  早在2005年6月,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项目正式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注册成功,这是内蒙古与“碳金融”相关的第一个案例。

  上述内蒙古案例极具典型性,这是中国第一个注册成功的CDM项目和世界第一个注册成功的风电项目。有关专家据此认为,这是中国参与国际低碳经济的开端。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部CDM项目已有2369个,在联合国注册的中国CDM项目已有701个,已获得签发的中国项目有174个。

  而中国作为最大的CDM项目供应方,目前也只有刚成立不久的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等碳交易平台,规模较小,尚处于起步阶段。

  内蒙古资源优势明显

  内蒙古拥有13亿亩天然草原,固碳能力为1.3亿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亿吨;还有3亿亩森林,碳汇效益比草原更好,潜在的CDM项目数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在发展“碳金融”方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金桩认为,内蒙古地区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CDM项目资源丰富,现已开发出风力发电自控系统、沙漠太阳能热气流发电集成,用于节能减排的稀土材料提取,荒漠化、沙化治理等先进技术,出现了一批在内蒙古乃至全国绿色产业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项目。

  内蒙古财经学院康晓虹认为,内蒙古通过“碳金融”发展CDM项目,能带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过程中,凭借向节能减排项目工程提供信贷资金和中介服务,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康晓虹看来,除辉腾锡勒的风电项目,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内蒙古伊泰集团的光伏太阳能发电站等项目,为开辟清洁可再生能源做出了有益尝试。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总经理李京陆呼吁,政府应加快出台各类可再生能源电价补偿标准,提高电价补贴幅度,拓展电价补贴范围。

  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内蒙古的金融机构应加大在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项目上的信贷投放,切实扶持内蒙古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

  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来自内蒙古银监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内蒙古银行机构支持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和环保项目的贷款余额达790亿元,比“十五”末增加了650亿元,占银行业贷款总额的10.7%。

  内蒙古财经学院一位研究者认为,实际上这种对低碳产业的信贷支持多数还是传统模式,真正对国际碳交易的金融服务项目少之又少。

  按照康晓虹的理解,内蒙古“碳金融”领域目前仍处于落后阶段。她认为,落后体现在相关政策的缺失、CDM项目开发不足,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缓慢。

  有学者认为,在过去30多年,我国的信贷增长速度平均为22%,但基本上是延续传统的增长模式。对于新的绿色增长,银行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比如观念、技术、产品、方法、风险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当前的信贷结构仍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整个社会需要从经济结构到思想观念上的巨大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院长黄树红认为,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是CDM项目最重要的供给国,但目前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不匹配,“碳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认识不够,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碳金融"制度不完善,"碳金融"体系及有关配套措施相对滞后。”黄树红说。

  有学者指出,中国现有的几家交易所应避免各自为政,加强合作,探索碳交易制度和标准,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成熟、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平台,增强在国际碳交易中定价的主动权,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碳金融”产业中来。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