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发布日期:2010/7/27 11:04:44 作者:内详 出处:金融时报
人行渭南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2009年11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以培育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政府发出的重要政策信号。
从产业的角度看,低碳经济具有较长的产业链,产业效应较为显着。减少和控制碳排放,涉及到众多行业,必然会形成了一个围绕低碳经济的产业集群。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产业外延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必然带动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投资的角度看,企业在节能和环保投入方面的欠账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持续增加这方面的设备投入和技术投入;从消费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90%。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变以大量消耗能源和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传统消费方式,加速消费品的升级换代,促进消费者实现绿色消费。金融业必须充分发挥在生产要素上的配置引导作用,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低碳新兴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给消费带来的新的消费需求,通过金融支持使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现实动力。在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特别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持。
渭南市地处渭河下游,煤炭、石灰石等资源丰富,是陕西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两高”行业、“五小”企业发展迅猛,导致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增加。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碳排放总量大。2009年渭南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1.23亿吨CO2当量,人均排放3.73吨,近乎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第二、碳排放以煤为主,能耗高。渭南是陕西省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年产煤炭1600万吨,开发利用规模居陕西省各地市之首,电力装机容量737万千瓦,占全省38%。2009年全市每万元GDP能耗2.947吨标准煤,是全国的2.9倍;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6.46吨标煤/万元,均居陕西省各地市首位,是全国的3倍。第三、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2009年,渭南产业结构基本呈现1:3:2,工业比重高达47.77%,结构偏重,而且本世纪以来增速远高于一、二产业,工业“高耗能”特征明显。第四、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渭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粗放式经济增长未彻底改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很小,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中高耗能的落后设备仍在继续运行。第五、第三产业比重小,发展层次低。2009年渭南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6.96%,低于全国的42%的平均水平。第六、信贷资金在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集中度较高。2009年渭南市大型银行业40%的新增贷款流向高耗能的电力、焦化、冶金、建材等行业。
2007年7月份国家环保总局曾对渭南实施“流域限批”,敲响了渭南环境污染的警钟,也成为渭南节能减排的转折点。2007年以来,渭南共淘汰落后焦化产能500余万吨、落后水泥产能380余万吨、落后火电机组装机容量41.6万千瓦、落后造纸生产能力47.45万吨、涉铅企业10家,同时,“关小上大”的实施促进传统行业快速做大升级,规模企业优势初步体现,促进了渭南经济跨越式发展。“十五”以来,渭南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低碳经济为金融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大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量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不仅将产生巨大的“绿色信贷”需求,而且在理财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碳金融服务方面开辟了巨大空间。
正确处理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之间的新矛盾。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对于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强调,以及证券市场要求企业利润实现的双重压力,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面临较为严苛的融资环境。
把低碳经济以及低碳行业作为金融研究的新课题。实体经济层面的变革,必然要求金融机构迅速将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业务增长点整合到信贷决策中去。金融机构必须准确把握低碳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路径,深入分析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完善支持新兴低碳产业发展的信贷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国家低碳产业政策,使存量贷款的结构调整、新增融资突破口与国家低碳产业发展方向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新能源、节能减排和智能电网等产业贷款比重和市场份额,加快培植未来的优质客户群和利润增长点,支持低碳产业和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集群优势,建立长期牢固的银企战略合作关系。
树立渭南由高碳型增长向低碳化发展转型的新思路。金融机构必须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和重点工程实施信贷倾斜,加大对资源型产业链条延伸的融资支持,积极支持煤层气开发利用、煤化工、煤变油等高附加值、清洁生产项目的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
研发碳金融和绿色金融的新产品。在信贷方面,大胆借鉴浙江省排污权质押贷款业务,将排放权减排额作为抵押物,为环保企业进行融资;开办专项治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换代的项目贷款业务;开办排放权交易购买方专项贷款。在中间业务方面,可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可凭借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
制定扶持加大排放权交易的新政策。一是推动建立绿色信贷担保制度,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杠杆,放大环保信贷的投入规模。二是设立专项基金,投资于环保企业或为环保企业提供优惠借款。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设施建设、环保设备投资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制度。三是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方式,合理分散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保护项目融资支持的信贷风险。
另外,也要关注金融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带来的新风险,商业银行应保持一份清醒,科学地评估,审慎判断,合理贷款定价,严把风险关口,通过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更好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