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城市 >> 低碳城市 >> 正文

城市低碳之路怎么走?

发布日期:2010/10/28 9:23:50 作者:台桂花 出处:中国环境报

  “今天,你低碳了吗?”如果说哥本哈根大会以前,人们对于低碳一词还不是很熟悉,到了后哥本哈根时代,低碳显然已经成了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低碳不仅成了商家热捧的对象,也成为众多城市追求的方向。打造一张低碳名片,成为时下许多城市的主要发展目标。


  粗略计算,目前全国提出“低碳”目标的城市不下百个。然而对于什么是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本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恐怕有些城市尚不清楚,只是盲目跟风。


  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低碳概念受到众多城市的追捧和推崇,一方面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表明各地政府已经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及其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力。


  建设低碳城市,提出一个口号容易,付诸行动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如果对建设低碳城市的内涵不清、路径不明,则难免陷入一片盲从之中。盲目跟风不仅不能推动城市实现低碳发展,反可能由于急功近利、草率行动,而干扰城市整体发展的秩序,让城市发展偏离既定的轨道,造成资源、人员的浪费。


  现在许多城市呈现千城一面、景观雷同,某种程度上就是由于盲目跟风、简单模仿带来的直接后果。比如一些北方城市,全然不顾当地气候条件,大建广场,广铺草坪。由于气候干燥,仅草坪养护一项每年就要浪费掉成千上万吨水资源。这与低碳城市的初衷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盲目跟风建设的城市显然不能达到低碳的效果。不顾自身的自然禀赋、资源条件,看见其他城市发展什么,自己就发展什么;看见其他城市建设什么,自己就建设什么。缺乏规划的低碳城市建设,眉毛胡子乱抓一气,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目前,许多城市将建设低碳城市等同于发展低碳经济,大上快上新能源项目,是不是就是找对了方向?


  诚然,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低碳城市建设,但是城市如果对低碳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仅是简单地把发展新能源等低碳产业等同于发展低碳经济,将低碳概念作为招商引资的噱头,大规模上马新能源项目,只会导致产能过剩。

 

  低碳产业只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从我国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来看,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重化工业,都要实现低碳化发展。低碳化发展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本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不论是低碳经济,还是循环经济,都是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而低碳城市的本质是为了降低碳排放,让环境更美好,进而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如果偏离了这个主题,低碳城市建设就失去了意义。


  作为涉及经济、生态、城市、居民生活的全方位系统建设,低碳城市该如何推动?


  首先,应明晰低碳城市的内涵,制定科学建设规划。如何建设、怎样建设,如何借助资源优势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都是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非如此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发展。


  其次,应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协同作战。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公众参与,三方积极协作,形成合力,从政策、技术、消费等方面共同努力,方能见效。


  再次,要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生活的每个细节中。低碳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把“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生产、生活的各领域,从各细节都实现低碳。


  从2008年,原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上海、保定为低碳城市试点城市,到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启动国家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承担低碳试点工作的5省8市政府有关负责人承诺将研究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我国城市在低碳的道路上已经探索了近3年。但应该看到,比起低碳城市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3年时间远远不够。


  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伦敦零碳馆、上海生态家、法国阿尔萨斯案例馆等,一个个低碳城市设计的典型样板让人们眼界大开。


  所谓典型,就是“最接近理想之型的具体之型”,用典型样板作示范,让人们仿效、学习,要比一般的讲道理更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鲜明性,也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通过对这些成功案例的研究和学习,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可以促进各城市重新审视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人、城市与经济的关系,帮助各城市尽快摆脱传统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这些典型低碳城市设计的蓝图,可能就是其他城市的明天或后天。因此,我们可以大胆预言:低碳城市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伦敦案例零碳馆。 沈海滨摄

 

  1 现有能源模式怎样打破?

  从阳光、空气和水中获取能量和资源,并把这些能量和资源变成城市生活的必备元素和条件,可以降低传统建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从而打破现有能源利用模式对城市的束缚。

    伦敦案例

  2010年上海世博会伦敦案例零碳馆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个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场馆。零碳馆总建筑面积2657平方米,由南北两栋4层的连体建筑构成。零碳馆案例参照全球第一个零碳排放的社区英国伦敦贝丁顿社区的技术体系和逻辑,再结合上海当地气候特征,就地取材,全面展示了基于中国气候和经济条件下的零碳实践。


  零碳馆模型彻底颠覆了传统建筑消耗化石能源产生二氧化碳、消耗纯净水产生污水、消耗资源产生垃圾的模式,而是从自然界收集阳光、空气、电力和水,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源热能联动来实现空间内的通风、制热、制冷和除湿等,满足人居舒适性的各项要求。

 

  首先是阳光和水的利用在零碳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建筑的南面,通透的玻璃阳光房,在增加自然采光的同时还能保存从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建筑的北面通过漫射太阳光培育绿色屋顶植被,由雨水收集系统和滴灌技术,自动对屋顶植被进行灌溉,这些植物不仅是作为装饰物,还是中和碳排放不可缺少的角色。


  零碳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屋顶五颜六色的风帽,风帽跟随风向灵活转动,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每个房间,并将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随时保持室内空气纯净。通过这种设计,不需要空调也能保持室内舒适。


  零碳馆馆长陈硕告诉记者,世博结束之后,零碳馆将作为一个零碳博物馆而被永久保留下来。建造者们希望这样的循环体系可以打破现有的能源利用模式对城市的束缚,使城市的未来更加美好。


阿尔萨斯案例馆中的能源之轮模型。 中国环境报记者 楚惠萍摄

 

[1] [2] [3]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