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角
发布日期:2010/12/11 17:43:09 作者:王淑新 … 出处:中国软科学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以期减缓全球变暖。本文以能源强度为视角分析了1978-2008年中国经济的低碳化演进特征、影响因素,并尝试用能源强度的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预测低碳经济未来发展趋向。基于此,提出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强度,中国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1997年,《京都议定书》达成;到2007年,气候变化问题更是陡然升温,在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超过恐怖主义、阿以冲突、伊拉克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气候变化问题何以受到如此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涉及全人类利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可评估报告认定目前所观测到的全球变暖现象90%以上的可能性是来自于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如不尽快采取实质行动,未来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6℃,海平面上升15-35米,导致接近一半的生物物种灭绝,并造成巨大的经济社会损失。在此背景下,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灾难,英国于2003年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此后各发达国家竞相效仿,尤其是近年来,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不同国家纷纷出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规划。但究竟何为低碳经济?目前尚无严格定义,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气候组织(2007)认为低碳经济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冯之浚和牛文元(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提出的实现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其手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及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推广和应用,其目标是低碳排放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同时可有效解决中国能源资源短缺问题。因此,以能源强度为视角分析1978-2008年中国经济是否经历了低碳化进程,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一特征,未来低碳发展趋势如何,怎样有效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不少学者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过研究,低碳经济也在近来引起较多学者的关注,但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将两者有效结合,基于能源强度视角用因素分析、相关系数、回归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中国经济低碳化演进特征、影响因素、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这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能源强度,又称单位GDP能耗,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生产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一次能源数量,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C为t年能源强度(吨标准煤/万元),ECt为,年一次能源消费数量(万吨标准煤),GDPt为t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如果EIt>EIt+1,表明随着时间的推进,能源强度趋于降低,经济沿着低碳方向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如果EIt<EIt+1,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进,能源强度趋于提高,经济沿着高碳方向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为衡量中国经济低碳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对1978-2008年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进行了测算。其公式参照徐国泉和刘则渊等(2006)提出的碳排放量分解模型中的算法,对其加以改进为如下形式:
其中,C02为二氧化碳排放量;α、β和γ分别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取EIA、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和国家科委的平均值为0.728、0.549和0.416;Ec、Eo和En分别为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耗数量;44/12为二氧化碳转换系数。
(二)数据来源
1978-2008年一次能源生产数量、一次能源消费数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三产业比重和能源消费结构均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来源统一,故可消除统计口径不同带来的误差。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以2005年价格表示,使其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