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城市 >> 低碳城市 >> 正文

低碳生态城“使生活更美好”

发布日期:2012/10/18 6:42:35 作者:秦聪俊 出处:都市时报

  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昨天上午在昆明海埂会堂举行,本届年会参会人员3800人,共有48场学术会议,收到2286篇论文。

  全国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与会专家针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等“城市病”进行了分析探讨,寻找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昆明市市长张祖林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多元与包容”,这是一个符合国际形势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昆明历史与现实具有多元的鲜明特征,春融万物展示了包容的城市品格,特别是当前昆明正处于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开放、多元、包容、和谐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昆明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

  仇保兴在主旨演讲中称,低碳生态城(镇)是“使生活更美好”的抓手。

  他说,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镇)是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城市承载着人类大多数梦想,低碳生态城(镇)是推行生态文明的主要支撑者,是应对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工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是“使生活更美好”的抓手。

  声音

  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汪光焘

  建生态城(镇)满足公众环境需求

  汪光焘阐述了以法律引领和推进生态城(镇)建设的主旨演讲。

  一是建设生态城(镇)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业化、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和镇发展的动力。

  此外,差距也是潜力。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合理的城镇布局是生态城(镇)建设的基础;旧城区的有机更新是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

  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的制约是建设生态城(镇)的动力,生态城(镇)建设的本质意义是改善传统城市(镇)发展的模式理念。

  建设生态城(镇)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公众的环境需求,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要更加突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干峙

  城建存在“重地上 轻地下”现象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干峙发言称,当前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些地方过度追求城镇化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和水平,甚至人为提高城镇化率,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一些城市不顾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拓展城市规模,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还了一些老账,又欠了一批新账,运行和发展难以为继;一些领导随意改变和规避城市规划,盲目大拆大建,相互攀比,搞大广场、宽马路和摩天大楼等,严重影响合理规划的作用,甚至浪费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管理中各自为政、管理缺位、重复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地下管线隐患突出,城市抗震防灾设防标准低,应急安全保障能力薄弱;一些地方违背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意愿,盲目“迁村并点”、要求农民“上楼"、“腾地”,损害了农民利益。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