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广东五年来做低碳经济践行者 实现绿色科学发展

发布日期:2012/11/14 9:50:12 作者:佚名 出处:南方日报

倡导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小学生用画笔扮靓社区。

  倡导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小学生用画笔扮靓社区。 黄皓 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即将于11月26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大会秘书处日前公布,广州BRT入选联合国“2012年应对气候变化灯塔项目”,将与其他8个案例一起,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向与会的一百多个国家介绍其低成本、低碳排放、高容量的发展模式。

  广州BRT只是广东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绿色崛起、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新动力,以宜环保、宜居住为本,发展低碳经济;通过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在这场被认为继蒸汽机、电力和互联网之后引导“第四次工业革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广东,则站在中国的前沿。

  低碳名片

  绿道令生态与经济双赢

  “应对气候变化灯塔项目”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发起,旨在宣传那些应对气候变化、切实改变人们生活质量并有推广潜力的有助减缓气候变化的项目。这些典范案例能够为全球的低碳实践与行动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远景早日成为现实。

  如果说广州BRT提供了低成本、低碳排放、高容量的发展模式,那么,绿道则已成为广东建设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活、协调区域发展的最亮丽名片。

  今年4月29日,珠三角绿道网被建设部授予2011年全国人居范例奖。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肯定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成效时说:“英国伦敦花费巨资,5年时间才开辟出600公里自行车道,而广东只用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几千公里的绿道。”

  通过绿道网建设,珠三角串联和保护了绿道沿线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地方风貌,有效遏制城市无序蔓延,打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生态之廊,同时为城乡居民提供一种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交通方式,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游憩、旅游、运动等多方面的需求。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建设低碳社会,社区是基础和关键。

  敢为人先的广东人,已经在探寻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上先行一步。

  位于广州白云区的白云高尔夫社区,里面虽然没有高尔夫,但大家却住得很高兴。小区以后现代主义的简约建筑风格为主,外墙色调采用淡雅、柔和的渐变“仿生色”,建筑仿佛是从绿色的大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同时,从“人本”和“生态”两方面入手,在小区开发初期,采取了“放粮引鸟,放笼引鸟”的引鸟工程,使小区内鸟语花香,而且还依据小山的地势,开挖了一条小溪流,营造一种高山流水的优雅环保的社区氛围,为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增色不少。

  而这类“低碳社区”,广州目前已有50多处。

  先行先试

  企业率先引领低碳大潮

  对于企业而言,低碳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先行先觉者正在这场低碳大潮中前行。

  为科学解决珠江新城高密度建筑群空调系统的能耗问题,广州市政府经过论证于2008年决定立项建设“珠江新城核心区集中供冷项目”,并确定由广州市城建集团公司下属的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牵头成立“广州珠江新城能源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建设与运营。

  作为国内首个全地下建设的CBD区域集中供冷项目,珠江新城核心区集中供冷项目在技术上作了如下成功探索:机房和系统全部规划在地下建设,极大地节约了城市中心区域的土地资源;机房面积高度紧凑,只需要53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即实现了3万冷吨的供冷能力,耗电量预计可减少6%,提高了制冷过程的效率。

  这样的探索对于广东来说,意义重大。广东省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省。2008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77亿吨标煤,比2005年增长35%。但节能工作作为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对推动全省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使得我省能源效率居国内领先地位,自2005年以来,广东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一直处于全国最先进水平,分别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和40%。

  低碳发展,成为一场全民运动,这其中,企业至关重要,甚至起到引擎的作用。

[1] [2]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