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生活 >> 正文

专家认为:“低碳生活”有可能追溯到明清时期

发布日期:2013/7/8 10:49:28 作者:马玺 张琴 出处:新华社

    新华社重庆7月7日电(马玺、张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彭水郁山古镇对前期发现的墓葬和遗址进行发掘,其中中井坝盐业遗址是目前重庆市发现的盐灶保存较好、密度较高的一个盐业遗址。专家认为,这一遗址的“泼炉印灶”可将“低碳生活”追溯到明清时期。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牛英彬介绍说,在中井坝遗址发现盐灶12座、蓄卤池3座、黄泥加工池1座、墙2座、柱洞11个、排水沟1条、灰坑4座、灰沟2条,出土各类文物标本约200余件。

    牛英彬向记者介绍了明清时期制盐的过程和“泼炉印灶”技术:“盐灶旁边堆有很多土球,我们称它为土壳。这个土壳正是古代‘泼炉印灶’技术的关键。由于盐水的盐度较低,为了提高盐水浓度。人们将水泼在温度很高的土壳上面,水分迅速蒸发后盐在土壳表面存留,我们称其为冰土。盐工再将冰土倒入煮盐的锅中,此时盐水的浓度就得到提升。”

    专家王仁湘说,古代制盐用木材或煤炭。从中井坝盐业遗址的现场情况来看,应该是烧煤炭进行制盐。节约煤炭资源也是人们发明“泼炉印灶”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能够提高制盐效率。

    “中井坝盐业遗址所在地为西南地区,由于气候原因,无法晒盐。如何提高制盐效率和节约成本是当时的盐工必须考虑的问题。‘泼炉印灶’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当时‘低碳生活’的方式。现代提出的‘低碳生活’方式很有可能追溯到明清时期。”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杨益明副教授在彭水文物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上说。

    考古专家指出,中井坝盐业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遗迹保存较为完整、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明清时期的制盐作坊,发现了盐灶、蓄卤池、黄泥加工池、卤水沟等生产设施,完整地反映出当时制盐生产的过程,为研究郁盐生产中“泼炉印灶”工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郁盐的生产、管理及销售都有重要意义。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