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是“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自然也就成为本课程命题的根本指导原则,同时它也为我们认识考研命题特点进而预测其趋势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指导线索。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理论指向实践,着眼于理论的实际应用,在应用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实践映现理论,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在思考中深化对实际的分析。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考试的命题工作不过是这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念中的重演或预演。循着这一基本思路,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的“政治理论”考研命题有如下一些特点。
1.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活中重大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这是“政治理论”命题的首要特点。
**本考试科目的综合名称定为“政治理论”或“思想政治理论”,这本身就鲜明地显示了这一特点。什么是政治?通俗地讲,政治就是国家的大事、人民的大事。政治理论是关于国家大事、人民大事的理论。作为政治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它所研究和解决的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大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大事的科学论证和理论表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大串讲
**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四大建设。这些事关全国人民福祉的大事,既集中地反映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又集中地体现于我们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活动中。历史迈入21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在总体上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党和政府在分析、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新的决策。其中,最富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是于新世纪开始所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是于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所作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就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必然成为“政治理论”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综观2001年至2005年这五年,有关我国社会生活中重大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试题有西部大开发战略、国有企业改革、“十五”计划、党的作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江泽民同志关于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个人收入分配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人权”入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详解2006年政治理论考试命题的七大规律
**其中,尤以西部大开发和国企改革、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三农”问题、就业以及环境和能源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它们分别以论述题、材料题和分析题的形式,作为这五年考研中的重要试题。
例如,2002年的论述题,要求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对我国社会中人们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出现这一现象,有其合理性。因为我国目前实行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使得不仅多劳可以多得,而且拥有生产要素也可以参与分配。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注意克服平均主义的弊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其必然性。但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私有经济的存在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自发地趋向于两极分化;在体制转型时期,由于体制不完善、管理不健全,存在许多漏洞和空隙,使收入分配不规范,因此要特别注意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在分配问题上,必须着力把握住收入差距扩大的度。这就需要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对低收入者给予帮助,避免收入差距过大,这才符合共同富裕的大目标。
**这个题目的现实针对性很强,理论的指向也很明确,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也比较清楚,所以这一论述题带有很鲜明的分析特点,有助于考核考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再如2004年的分析题: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该题以具体数字列表反映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要求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并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的数字谈谈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题目的特点,一是把解决“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起来,认识其重大意义,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二是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也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业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出来,使农民成为居民,这就使解决“三农”问题的视野更加宽广,采取的措施办法更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所以本题答案要点后面特别加注“考生若列举出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其他合理措施,也可酌情给分”,其目的是鼓励考生敞开思想,拓宽思路。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