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展会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考研命题组专家点拨考研政治命题6要点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考试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9
 

 

  4.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认识历史、把握现实,这是“政治理论”考研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不仅在横向上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而且在纵向上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巨大的历史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色。

  **在当代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突出地表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脉相承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连续性,与时俱进指的是解决历史课题的阶段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地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邓小平曾经说过:“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从现实中认识历史,从历史中把握现实,在近几年的考研命题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2003年试卷中的两道题就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设置问题的典型试题。一道是辨析题: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道题涉及的是“毛泽东思想概论”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又联系到了“邓小平理论概论”的相关内容,这是一道典型的历史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题目。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些以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言论,认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因此,分析这道题,首先要阐述当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但是,任何事物在它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留下某些历史的遗憾。否则,历史就难以前进,事物就停滞不前。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有其难以摆脱的历史局限。社会主义改造产生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在这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某些偏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曲折。这就有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

  **解析这道题的关键是要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历史地、科学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及70年代末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将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不是将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以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社会主义改造以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道题很好地体现了“政治理论”考试的价值,力图使考生通过对本题的辨析,掌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培养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一道是分析题:首先引用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论述,然后要求考生依据这一论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同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即最高纲领之间的关系。这道题从历史的角度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相关内容贯通起来,综合性地考查对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关系的理解。为此,要认真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毛泽东的这段话,以此作为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切入点和指导思想。

  **第一,毛泽东的这段话科学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的辩证关系。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一切共产党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社会只能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切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必须始终遵循的理论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思想武器。一个是目标,一个是实现目标的思想武器,这就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共产主义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然会分成许多个前后衔接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社会历史特点和特定的任务,都需要制定各自的基本纲领。但是,这些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都是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制定的;每一个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和实施都使我们的事业向着共产主义的目标前进了一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现行纲领即最低纲领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因此,回答这道题,首先要阐明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其内容包括:(1)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并写入党的纲领。(2)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将经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3)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4)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此基础上,分别回答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同最高纲领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同最高纲领的关系。对于前者,关键是要懂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立即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而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目的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后者,关键是要把握,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将来具备条件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可见,上述两个题目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中孕育着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现实中蕴藏着历史的依据。只有深刻地认识历史,才能准确地把握现实;只有清醒地认识现实,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历史像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它从过去走来,又走向未来。所以,即使是单纯的历史性题目或单纯的现实性题目,也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中得到启示。

  比如,2001年试卷中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材料题,要求考生回答中国革命之所以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不能走通过中心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据,以及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不同观点分歧的实质。这虽然是一道历史性的题目,但完全可以从现实反观历史,也就是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而不能从本本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正确认识中国的农村以及农村与城市的关系。由此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的改革也是首先从农村开始,中国的建设又是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正是由于农民问题是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我们可以也应该从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对照中来加以理解。同样,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党的作风、党的建设等问题,均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认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考试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考试:

  • 下一篇考试: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